荣昌是重庆市的三大生姜主产区之一,2005年生姜面积扩大到1267公顷,其中仔姜面积占70%以上,生姜已被列为该地区“十一五"时期重点打造的特色优势产业。然而,做大、做强生姜产业,在生产上首先遇到的就是姜瘟病问题。随着生姜面积的加强,姜瘟病的产生在荣昌地区展现扩展的趋势,有的年份在老姜区为害相当严重,减产达50%以上,农户不得不放弃生姜此类高效作物的栽培,改种他们不熟悉的另外作物。其次是轮做问题。生姜易感姜瘟病,忌连做,较好的方法是进行2-3年以上的轮做,以割断土壤病源菌的传播渠道,但此法的推行在荣昌地区受到土地表积的极大限制。人均耕地只有0.053公顷,且大多数属于基本农田呵护区的严峻现实,轮种非常困难。能不能打破通例、在有限的土地上连做生姜并获得高产,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探讨。
1初步成效
1.1防止了姜瘟病的为害
在荣昌地区,姜瘟病常于5月上、中旬开始发病,多呈零星分布,一般为害不大。7月中、下旬,姜瘟病逐渐进入发病高峰期,而此时的仔姜已进入到收获的扫尾阶段,正好可避过姜瘟病发病高峰期。
1.2经济效益高
在仔姜连座示范区,常年产量可坚持在25-30吨/公顷,且市场畅销不衰,年产值5-9万元/公顷。产量高的可达到35-40吨/公顷,产值12-15万元/公顷,栽培1公顷仔姜的效益相当于5公顷蚕桑或10公顷水稻的效益。
1.3莲座时间长
核心示范区中有80%以上的农户,在同一地块上莲座仔姜的年限超过了5年。
2连座模式及重要配套办法
2.1连座模式
仔姜→休耕…仔姜→休耕…仔姜→休耕…仔姜→休耕…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循环反复。
2.2重要配套方法
2.2.1选用良种以重庆白姜和乐山大白姜做姜种为宜。要求姜块粗壮、节密、无病、无冻伤;仔姜成长快、外观美、质地脆嫩、纤维少。
2.2.2埂子种植做埂子时间一般在头年的11-12月。畦面净宽150cm,人行道宽60cm。在畦面内横向开短沟做埂子,每沟间隔33cm,沟深23-27cm,每公顷开沟作埂14000-16000道。沟底挖松10cm左右。
2.2.3提早播种播种时间一般多在雨水至惊蛰,采用天地膜双层覆盖的或姜种已催芽的,还可恰当提早播种。地膜在畦面四周用土压严、压实,以利于保湿、保温、早出苗。
2.2.4高密度种植每公顷开横沟15000道左右,平均每公顷栽姜225000-300000株,用种量达到7.5-10吨。此栽植密度比通例种植方式高出1倍以上,用种量高20%左右。
2.2.5早收仔姜当地表长出3根姜苗、地下长出2个分枝、长15-20cm并充分膨大时方可开始采收仔姜。荣昌地区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陆续采收上市,7-8月采收完毕。每株可收仔姜0.15-0.2公斤,高产的达到0.3-0.4公斤。此时,仔姜产品洁白脆嫩、粗纤维少、入口化渣、辛香可口,可作为多种菜肴的配料、淹制泡菜和咸菜等,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上等蔬菜。
2.2.6休耕养土多年实践证明,收获仔姜后至下一季播种之前,应全程坚持姜土的清耕状态,不得栽种另外任何作物,让土壤休息,可起到好像轮栽的作用。反之,若栽种了秋红苕、秋洋芋、秋菜豆等农作物,虽可充分使用土地、加强一季收入,但对第2年的仔姜会发生很强的影响,使品质变差、产量降低、抗性减弱,得不偿失。为了坚持姜土休耕过程中的清耕状态,成长的杂草应准时铲掉,就地与油菜壳、麦秸和收集到的另外大量青草等一起用塑料薄膜密闭,进行堆沤发酵,加强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
2.2.7深翻在休耕时期的9-10月,进行一次翻耕,深度在35cm以上,以应用强烈的日光暴晒、风化、消毒,创造有利于根系成长的疏散、肥沃的土壤条件。
3前景展望
―般来说,莲座对于很多蔬菜作物都可能发生土壤酸化、板结、营养物质失衡、有毒有害物质积累和残留的病虫害日益增多、成长不良、产量下降和品质变劣等一系列问题。而荣昌地区的仔姜连座模式,却未曾发生这些不良影响,且为广大姜农乐意采用,在新姜区累计推广了1800公顷以上,仅“十五”时期就推广了1200多公顷,加强收人上千万元。这一事实说明,该模式的运用是成功的,经济效益是明显的,克服了南方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致富一方百姓,为提升栽培水平探索了一条新路,特别是对于打造生姜的地域品牌,做大、做响生姜之乡展示了美好的前景;该模式也给科学家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仔姜莲座的机理供给了新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