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食用菌市场鲜菇品系少,价格高。但夏天高温多雨的环境条件,易酿成食用菌病虫害高发,而且,由于子实体长速快,养分和水分等“后勤供应”很难满意,所以,引起产菇量低、鲜菇品质较差,体现为菇质脆、菌盖薄、外观质量欠佳等问题。怎样在夏天保证正常出菇呢?现给出以下办法,与读者共享。
1.打造经济适用型菇棚设施。所谓经济适用型,就是要具有相应的保温功能,但又不是那种造价特高的所谓“工厂化”的菇房。在建棚时栽培户能够就地取材,尽量下降生产成本,一般200平方米的菇棚(不算出菇架等配套设施)建酿成本抑制在4000元左右较适宜。
2.栽培长蔓作物降温。夏天种菇务必做好降温对策,能够采取在菇棚周边栽培南瓜、葫芦、瓠子等长蔓型、大叶子的作物,使之秧蔓爬上菇棚,以给菇棚遮阴降温,同时兼具保湿、增氧功效。并且,该类作物的结果量较大,还能够加强一笔收入。
3.调节环境条件,满意成长需求。要提升栽培效益,菇农一定不要盲目,首先要了解自己种植的品系或菌株的生物学特征,创造条件来满意其需求,才能获得梦想的生产结果。每天按照子实体成熟度和天气情况肯定通风排气时间,一般可选择一早一晚两个时段进行,甚至达到五六分熟时,能够坚持整晚的通风等;按照每天的差别环境条件和子实体的差别成长阶段,有的放矢地对棚内的温、湿、气、光等实施管理调节,最大限度地满意其成长要求,一般就可获得很好的产量。例如,种植的是中高温型平菇,则应尽量创造条件将棚温抑制在30摄氏度以下,如能坚持22摄氏度-25摄氏度则是最佳状态。
4.增加营养物质提供和病虫害防治和治疗。菇农要在精细管理上下功夫,例如,基料中加入三维精素,使基料营养物质满意食用菌菌丝成长的需要。必需对病虫害实施全程的药物预防,可用赛百09和百病傻两种杀菌药物交替喷施,可完成对病害杂菌的防治和治疗;对于虫害,可适量喷施氯氰菊酯进行防治和治疗。在此,提醒菇农两点:一是药物防治和治疗重在预防,治只是辅助手段;二是考究的是全程防治和治疗,不能只凭感觉该防治和治疗了才打药,引起防效差。
5.配备恰当的辅助设备。进行食用菌周年生产,菇棚升温降温问题的解决是关键。菇农可在棚内设置控温风机,对菇棚的温度能够实现轻松自如地抑制。如夏天栽培中高温型平菇,我们可将之改为中广温型菌株,应用控温风机调控菇棚温度在20摄氏度左右,则产出的鲜菇菌盖厚、色泽深、菌柄短、口感好,如同秋冬阶段的产品一样优质,销售价格自然高。
( 来源:河北农科110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