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食用菌生产比较吵闹的期间。秋天出菇异彩纷呈,冬天种植的制种如火如荼,较多品系的发菌正在进行。本季应以发菌管理为重点,正在出菇和预备出菇的应不失时机做好管理, 保证梦想出菇。
一、出菇管理
1.早秋平菇:该阶段的管理重点应强调一个“水”字:通例种植的,出菇后菌袋失水严重,应采取浸泡或注射等措施予以补水,以期获得较高产量。暴发出菇生物学效率在100%以上的,可清理菌袋,准时将下批平菇转入出菇管理。9月播种的平菇,应尽量抑制,使之进一步菌丝后熟,最大限度地积累养分,为10月出菇奠定基础。
2.金针菇:大一些金针菇出菇已进入尾声,约有1/3的金针菇还在出菇。用冷库反季节种植金针菇的最大难度是水分管理,据8月调研,个别金针菇出菇场所湿度偏低,引起产量不尽人意。其中重要有两大问题:一是湿度测量时重要部位多在1.5米高度,而冷库内的温度呈上高下低状态,用水多采取地表洒水的方法,使得高层的温度偏高而湿度偏低。二是目前棉子壳原料多为大壳、短绒,吸水率低,约30%左右,而且持水性差,引起菌袋内水分“先天不足”。
3.双孢菇:9月上旬播种的双孢菇,10月中下旬出第一潮菇。小心出菇后对畦床进行有用补水,以利出第二潮菇。
4.木耳类:由于温差较大,无论是黑木耳还是毛木耳,成长速度都变慢,此时不要喷水过量,以延长成长期,最大限度地提升产量。
5.香菇:高温型香菇已进入末期管理,由于温度变低、温差变大,香菇质量将会因此而提升。但要小心,10月初进行最后一次泡袋后,强化低温管理,能够长出一批高品质的鲜菇,随即应清棚,进行消鸩杀菌处理,10月底即可预备将低温型香菇菌株的菌袋移进棚。
二、发菌管理
菌种:无论二级种还是三级种,均应小心,湿度大对菌种是不利的,应增加通风管理,有条件的应进行降湿处理。要严格剔杂,尤其要防范链孢霉等毁灭性杂菌的形成,一旦发现,要立刻用塑料袋慢慢套住污染菌袋,移到棚外进行销毁处理。香菇:低温型香菇发菌多已完成,此时应密切小心温度变化,本着“就低不就高”的原则,调解发菌温度,宁可延长发菌时间,也不要因温度高引起菌袋受损。部分地区的香菇进入后熟期或转色期,应设法下降温度,按照菌丝的成长情况,适期适度打孔,并拉大温差和湿度差,以利菌丝的生理转换。中低温型平菇:通例管理即可,小心不要码袋,严防烧菌。发菌棚覆盖防虫网,并每3天左右喷洒1次高效氯氰菊酯,以防菇蚊等害虫的侵袭。双孢菇:个别延期种植的双孢菇可于10月中旬前后播种,管理重点是避免病虫侵袭。每5天左右喷洒1次百病傻300倍液,预防杂菌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