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进入夏历“立夏”季节后,广大村落开始棉花、麦类接茬套播种玉米。可近年来,玉米在播后成长到30天(一般在6月下旬~7月上旬),极易形成“粗缩病”。即玉米苗在50厘米高以上时,因遭遇带病毒昆虫灰飞虱危害,玉米苗发病率极高。江苏省阜宁县吴滩镇新储村陈必胜等3农户,2007年播种3亩多玉米,在6月下旬相继发病而又缺少有关防治和治疗知识,病株矮化、叶子僵直、宽、短而厚,颜色浓绿,上部节间短缩,顶部叶簇生,心叶中脉两侧出现虚线状条纹,90%左右的玉米苗都患上秆萎缩变粗不挂玉米棒头,像长绿植物“万年青”一样,顶梢部莠的穗上只有三五十粒玉米,这给玉米酿成减产85%以上。据了解,仅客岁阜宁县吴滩镇好像该户玉米遭“粗缩病”的就有800多亩。
“粗缩病”是如何出现的,又如何防治和治疗此类“粗缩病”形成?该镇农艺师吴有铁为农民兄弟提出了科学防治和治疗“粗缩病”“克星”。该病形成的 因素较复杂,一是土壤中带菌量大,一块地上连年长玉米就有此类病菌残留;二是由麦田、秧田灰飞虱传毒导致,尤其干旱时期发病既快又重。为防治和治疗这一问题,首先,应选用抗“粗缩病”,大、小斑病良种及“包衣”种子,如苏玉19号、“金海5号”等。其次,调解播种期,春玉米在4月下旬,夏玉米在6月中旬播种,防止传毒昆虫运动高峰期与玉米病毒生育期相同,减少形成病害。第三,清除病毒传染源,清除田头地边杂草,达到压低蚜虫、灰飞虱残存基数,减少感染。
怎样用药物防治和治疗“粗缩病”苗?首先,应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在没有产生或已患上有关病毒为害玉米苗时,提前在3—4叶和7~8叶期,分别叶期挑晴天晌午亩用10%吡虫灵20克,或5%锐劲特30毫升和10%吡虫灵10克,加水30千克匀称喷雾。如植株发病后在植株灵、菌毒清、乙酸素等药物中,再加入吡虫灵喷施防效更好。视病害状况采取5天打两头(次)方法,滚动用药2次,起到了“防”与“治”的成效,因玉米苗带病毒是经过苗纤维细胞内侵害病源的繁育、复制。因此,对已染病发病的毒株要立刻拔除离田防传播。
由于受环境污染,病虫害形成猖獗。时下栽培玉米的广大地区“粗缩病”为害带有普遍性,为此,指望能导致各有关农技部门及广大农户切实看重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