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又称疫病,是产生普遍而严重的流行性病害。凡马铃薯栽培的地区均有产生,不抗病的品类在晚疫病流行时,田间产量损失可达20%-50%,窖藏损失轻者5%-10%,重者在30%以上。晚疫病不但为害马铃薯,还可对西红柿、辣椒、茄子等酿成为害。
寄主作物
马铃薯、西红柿、茄子。
病害诊断
叶子、叶柄、茎和薯块均可受害,多在开花前后发生症状。叶子感病,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形成水浸状斑点,湿度大时很快扩展成褐色病斑,边缘水浸状,生出一圈白色霉状物,叶背霉层尤为显著。叶柄和茎部受害,发生黑褐色条斑,白霉较少,常致叶子萎蔫、干枯下垂,后期全株黑色湿腐状。薯块发病,病斑褐色至紫褐色,病部皮下薯肉也呈红褐色。病斑扩大成不规则斑块状,病健交界常不清晰。病部多不向内部深切,常体现干硬、坏死。后期易导致杂菌侵害而软腐,有怪味,不堪食用。窖贮时期,病部可继续扩展,酿成大量腐烂。
致病菌为致病疫霉,病菌菌丝无色、无隔、多核、纤细。孢囊梗无色,单根或成束从气孔生出,具分枝,上部粗细不均结节状。孢子囊无色,卵球形,顶端具乳头状突起,吸水后出现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脏形,侧生两根鞭毛。病菌可在菌丝体内产生休眠的厚垣孢子。
发病规律
病菌重要以菌丝体潜伏在薯块内越冬,成为病害侵害的重要来源。播种病薯后,重者不能发芽或幼苗未出土即行死亡,轻者出土后发病,成为中心病株。病部发生孢子囊。借气流、雨水传播进行再感染,发展蔓延。孢子囊还可随水渗入土中侵害薯块,产生病薯,作为翌年的侵害源。 病菌喜于昼暖夜凉和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摄氏度条件下,利于孢子囊出现。多雨年份,早晚多雾多露,天气潮湿等,利于病害出现和蔓延。北方马铃薯栽培区,开花前后常逢阴雨季节,若品系染病,温暖高湿,产生中心病株10-14天后,病害可全田蔓延流行。
防治和治疗对策
1、利用抗病品系
各地应按照当地特征选用适合栽培的抗病丰产良种。
2、选用无病种薯
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种无病种薯,做到秋收入窖,冬贮查窖,春天出窖,播前切块,春化过程中,每步顺序均严格剔除病薯,防止病薯下地,减少初感染源。
3、增加种植管理
适期早播,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地块,合理施肥,坚持植株健壮,增强抗性。发现中心病株,准时拔除销毁。
4、准时药剂防治和治疗
见有中心病株立刻喷药。可选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