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拉丁学名:Dendranthema morifolium(Ramat. )Tzvel.):在植物分类学中是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按种植形式分为多头菊、独本菊、大立菊、悬崖菊、艺菊、案头菊等种植类型;有按花瓣的外观形态分为园抱、退抱、反抱、乱抱、露心抱、飞午抱等种植类型。差别类型里的菊花又命名各种各样的品系名称。
菊花锈病有黑锈病、白锈病、褐锈病等,均是病菌孢子传染的,气候湿润时容易发病。重要出现在叶子,也危害茎杆,菊花患病初期叶面发生淡黄色斑点,然后隆起呈淡褐色至铁锈色的疱疤状物,由白色逐渐变成黄褐色,而叶正面则为淡黄色斑点,且较微凹陷,不久疱疤突起开裂,在成长中后期的锈褐色粉(病菌、孢子堆)散出,散发出大量黄褐色粉末状孢子。严重时,菊叶上布满病斑、叶子卷曲,叶色黄褐,植株成长不良、衰弱,并且大量落叶。
(1)黑锈病黑锈病是锈病中为害较普遍的一种,开始中叶子表面发生苍白色的小斑点,逐渐膨大呈稍圆形突起,叶背相应处生褐色或暗褐色小疱斑,不久叶背表皮破裂生出成堆的橙黄色粉末为病菌的夏孢子,成长后期生深褐色或暗黑色椭圆形肿斑,破裂后散出栗褐色或黑色粉末为病菌的冬孢子。随风飞散,大面积传染。随后叶子上生出暗黑色椭圆形斑点,叶背表皮破裂后又生出黑色粉末,严重时自下而上全株感病,最后引起叶子干枯。
(2)白锈发病叶片子表面产生灰白色圆形病斑,叶背相应处生白色或灰白色小疱,后期变淡褐色或黄褐色,为病菌的冬孢子堆。1片叶上可有很多病斑,甚至布满全叶,严重时致菊株枯死。比黑锈病为害严重。
(3)褐锈发病叶片子表面密生淡褐色或橙黄色的细小斑点,引起叶片枯黄。锈病是真菌病害。导致菊花锈病的病原有菊柄锈菌、堀柄锈菌及蒿层锈菌等3种,常见的为前两种。病原为担子菌亚门,白锈病由柄锈菌属导致,冬孢子长椭圆形,棍棒形至纺锤形,黄褐色,顶部圆产生尖突、双细胞,分离处微缢缩,茎部狭小,表面平滑。而黑锈病则由菊柄菌导致。病原菌一般在植株新芽中越冬,随菊苗养殖而传播,病原菌喜凉,不耐高温,9~12月出现较多,温度在6摄氏度以下或31摄氏度以上时不易侵害,而温暖多湿季节有利病害产生,在湿度大、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昼夜温差大、10~24摄氏度条件下最易出现,寒冷、阴雨、日暖夜寒、潮湿天气形成较严重。菊花品类间对堀柄锈菌的抗性有差异,上海引进的京白、新兴京白和朝红白等品系染病严重,而桃金山和舞姬等品系抗病能力较强。
防治和治疗对策:
1.母本植株应保证无病虫害,扦插时用代森锰锌溶液浸泡插穗,可预防插穗带菌传播。
2.实行检疫。尤其引进日本品系或从日本引进菊苗、插条时.要严格实行检疫。
3.发病初期喷洒15%粉锈灵1000倍液,25%萎锈灵1500倍液,80%代森锌500—700倍液,0.5波美度石硫合剂。其它萌芽可喷1次 3—4波美度石硫合剂。发病时期喷洒8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至10天喷1次,交替利用,连喷3至4次,可收到良好防效。
4.选择抗锈病品系和无病母株。防止密植,抑制肥水,不使土壤过于潮湿。遇下雨天气,应排清田间积水,以免病菌随水飞溅传播。花后要彻底清除病株叶,并集中烧毁,消灭侵害源。
5.清园。清除发病叶片、病株及残体,集中烧毁。轮栽。忌连座、盆载要换土。选高燥地、肥沃砂壤土栽培。坚持通风良好,光芒充沛。肥料要充分腐熟促进植株成长健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