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笼草又名猪仔笼、雷公壶,猪笼草科猪笼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或半木质化藤本植物,是典型的热带食虫植物的代表种,因其叶端有一个形似装运小猪的笼子而得名。猪笼草不仅因其美丽诱人的叶笼常作观赏种植,而且是消灭各种蚊蝇、蚁类等多种害虫的绿色卫士,有更大捕虫能力,一个捕虫囊通常可捕食各种虫子数百上千只,是目前食虫植物中最受人青睐的种类。常用于盆栽或吊栽观赏,点缀家居、装饰庭园均十分优雅别致。
猪笼草原产亚洲东南部和澳大利亚的热带地区。1789年引种到英国,并在欧洲各重要植物园得以种植与改良后,推广到世界各地。猪笼草在我国华南地区虽也有野生分布,但一向没有种植应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早先才从国外引入,但早期也只有在个别大型花卉展览中偶尔见到其芳容。迄今为止,市面上销售的猪笼草仍多是从国外进口和港台地区引进。
猪笼草可用扦插、压条和播种养殖。前两种办法适用于家庭莳养,后一种办法多为商业生产者和科学研究工作者所采用。
扦插养殖宜在每年春末夏初进行,从成长健壮的植株上选取粗壮枝条,剪取2-3节或1叶带1段茎节为插穗,并将叶子剪半,基部剪成45°斜面,用水苔将插穗基部包扎,放进装有水苔和盆底垫有小卵石的扦插盆内,并用塑料大口袋连盆和插穗包起来,坚持100%空气湿度和30摄氏度高温;或在茎部切品处涂抹生根粉或吲哚丁酸促根剂后,插入湿水苔中或粗沙床中,保持每天喷水,坚持充盈光照和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也可用长有侧芽的茎节单节扦插,即将粗壮枝条带芽的一节连叶剪下,剪口用生根粉或吲哚丁酸促根剂涂抹后,插入湿水苔中,露出侧芽即可。约3-4周即可生根,直至新芽长到2.5cm-4cm,并形成1-2片叶时便可上盆栽植。
压条养殖分压条与高压两种。压条养殖即在成长时期选取粗壮柔软的枝条,用利刀割伤茎段,并使切口呈"V"型,然后用湿苔藓包扎或将其埋入湿水苔或植料中,压实并淋透水,必要时还可用砖或石块将茎段压住,以防压条从植料中抬起,约1个月左右切口即会长出新根,直到新芽长至4厘米左右时便可从母株上割断上盆另植。而空中压条则需选择成熟、粗壮的枝条,在所需长度的茎枝上用利刀作茎皮环切或者刻出一个"V"型切口,涂抹上生根粉并用湿水苔包裹后,再用塑料薄膜包裹并扎牢上下开口,待2-4个月新根长出后即可剪下,除去外包裹的薄膜后即可上盆栽培。
相比之下,猪笼草的播种养殖则比较麻烦,需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方能获得种子,且要即采即播。播种宜用育苗穴盘,并置于温室内或小拱棚内培养。基质宜用草炭土土、蛭石和珍珠岩配制的混在一起培养土,每穴1-2粒,播后覆盖一层细土,使种子呈半隐半露状态,然后喷水使其充分湿透后,置于高温(27摄氏度-30摄氏度)高湿(相对温度85%-90%)的环境中培养,早先每天观察土壤温度,小心喷雾保湿,坚持基质湿润,防止强光直射,必要时需用85%-90%的遮阳网遮阴。约6-7周后即可发芽,但新苗期不耐移栽,也不要剪苗,通常可待幼芽长大并显得拥挤时再上盆订植。小苗一般种植3-4年才能出现叶笼。
猪笼草喜温暖、湿润、半阴、通风的环境。不耐寒,怕干燥和强光。成长适温为25摄氏度-30摄氏度,低于15摄氏度则停止成长,10摄氏度以下易受冻。种植宜用吊篮、吊盆和具有通风透气良好的素烧盆等措施,既能够利用既疏松透气,又具较好保水能力的基质,如水苔、草炭土等,也可利用水苔和草炭土等量混在一起基质,或水苔、蕨根和粗砂或陶粒混在一起基质,或草炭土、水苔、木炭和冷杉树皮屑混在一起基质。但不论是那一种基质,酸碱度均应调节到pH4-5。栽后每隔2-3年需换盆1次,替换腐烂变质的基质,且春天新根尚未成长时换盆最好。猪笼草对水分的反应非常敏感,高湿度条件下成长发育良好,而若成长环境过于干燥,则不会长出捕虫囊。因此,成长时期需经常喷水,春秋两季应坚持每天浇水1-2次,夏天每天3-4次,冬天1-2天1次。此外,为了维持较高的环境湿度,在浇水保湿之外,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其周围洒水或喷雾,尽量提升空气的湿度,而且越是高温季节,就越要高湿环境,猪笼草才会得以旺盛成长,并长出可爱的捕虫囊。
猪笼草对光照的需求比较特殊,喜光芒充盈的环境,又怕强光直射,光照不足则植株成长弱小,叶子和捕虫囊变小,甚至长不出捕虫囊。至于光照强度多少为宜,差别种类之间差异很强,可经过捕虫囊外表色泽来判别。通常强光下长出的捕虫囊色泽会变红,而弱光下长出的捕虫囊除纤细外,表面多为暗绿色或无光泽。通常状况下,夏天需避强光直射,或用遮阳网遮阴,或避光莳养,以防强烈的日光灼伤叶子,秋冬天则置于日光丰富处,有利于叶笼的成长发育。
猪笼草对肥料的要求比较严格,通常宜在每年春末至仲秋的成长旺盛时期,每月淋施1-2次稀薄的有机液肥或高稀释倍数的商品液肥,奥绿肥、花宝、施达、多木、喜硕等均有良好成效。施肥过量或过少均不佳。若施肥不足,营养物质不良,轻者长出的捕虫囊既少又小,且色彩暗淡,观赏价值下降,严重时则长不出捕虫囊而失去观赏价值。但若施肥过量,植物成长旺盛,也易发生因营养物质太多而不长捕虫囊的征象出现。因为在自然界野生状态下,猪笼草出现捕虫囊的目的是用来捕食陷落的昆虫,并将其分解成成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吸取。
猪笼草苗期成长较慢,常有红蜘蛛、蚜虫、叶斑病、炭疽病和黑斑病等为害,尤其是在通风不良、过于荫蔽和气温太低的条件下,出现更为频繁,除需准时调控成长环境条件外,还应适期喷药防治和治疗。红蜘蛛、蚜虫等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2000倍液或三氯杀螨醇1000倍液喷杀,叶斑病、炭疽病、黑斑病则能够用5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进行防治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