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在生产过程中常受到各种病虫的为害,千万严重减产。如琰大斑病的流行年份,可因病减产15—30%,重病田减产50%以上;玉米螟的为害,通常使玉米减产10%左右,严重年份减产30%左右。为害玉米的病虫害种类许多,重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穗粒腐病和病毒病,在局部地区为害严重的有纹枯病、褐斑病、锈病、圆斑病、灰斑病等;重要虫害有玉米螟、地老虎、粘虫、红蜘蛛等。
玉米大、小斑病
【症状识别】玉米大斑病的典型证状是由小的病斑快速扩大成为长棱形大斑,严重的长达10—30厘米以上,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产生不规则形大斑。病斑最初水浸状,很快变成青杰色,最后变成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症状特性】玉米小斑病的症状特性是病斑小,一般长不超过1厘米,宽只限在两个叶脉之间,近椭圆形,病斑边缘色泽较深,为赤褐色。此外,病斑的数量一般比较多。
【发病要素】病菌孢子的萌发、侵入及孢子的产生和传播,都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其中温度湿度的重要的。大斑病病菌孢子的产生、萌发和侵入的适温是20—25摄氏度,小斑病菌稍高于大斑,适温是20—32摄氏度。因此小斑病在夏玉米栽培区较严重,而大斑病则在春玉米区较严重。下雨量大、湿度高,易酿成病害的的流行。
【防治和治疗对策】病害的流行是由三个要素决意的:第一,大面积栽培染病品系;第二,存在大量病菌;第三,具有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因此,病害的防治和治疗应从这三方面着手。
①选用抗病品系:这是防治和治疗大、小斑病的根本渠道。差别的品系对病害的抗性具有显著的差异,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抗病品系有保玉七号、屯玉7号、云瑞7号、海禾14号、晴三、会单四号、兴黄单892、登海3号、滇丰4号、云瑞1号、云瑞2号、云瑞8号、路单10号、曲辰三号、海禾2号等。
②轮做倒茬深翻可减少菌量,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初侵害源。发病初期,底部4个叶发病以前打掉下部发病叶片,可减轻发病程度。适时早播,有避病作用。增加肥水管理,可提升抗病力。植株生育不良易受感染,即使抗性品系在缺水时也不能体现出其抗病潜力。
③药剂防治和治疗:可用40%克瘟散乳剂500—1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稻瘟净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必要时隔7天左右再次喷药防治和治疗。
玉米丝黑穗病
重要为害玉米的果穗和开花,一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因此,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为害相当严重。俗称“乌米”或“灰包”。
【症状识别】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统性病害,症状体现重要在抽雄后。病果穗外观比正常果穗短,基部大而端部尖,顶部没有花丝抽出。有时一侧苞叶崩裂,露出黑色粉末,病穗所有变为黑褐色的孢子堆,孢子不易飞散,其中混有玉米植株维管束的残余物。天花发病的植株一般无花穗,刚抽出的花轴顶端变为一小堆黑色孢子堆,有时天花抽出后小花畸形变成叶状物。
【发病要素】病菌厚垣孢子落入土中,混入粪肥或被种子携带越冬。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厚垣孢子萌发并经过芽鞘侵入寄主新苗。入侵后菌丝进入植株成长点,随植株成长,蔓延至果穗和天花,发生孢子堆,成熟后又散出孢子,完成其1年1次的感染循环,无再感染发生。土壤温度较低并且比较干燥时,玉米出苗迟缓,加强了病菌侵害的机会,发病率高,有利于丝黑穗病的流行。因此,在冷凉地区,丝黑穗病出现就重。本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左右,倒茬3年可有用地防治和治疗本病。
【防治和治疗对策】
①选用抗病品系: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抗病品系有滇丰4号、路单10号、曲辰三号、保玉7号、海禾14号、云瑞1号、云瑞2号、云瑞7号、云瑞8号等。
②实行轮种、深耕:连座多年易使土壤中菌量增多,发病重。实行3年以上轮种,基本上可消灭土壤中病菌的为害。深翻土壤,将病菌孢子压到播种层以下,可减少菌源、减轻发病。
③早期拔除病株:在病穗白膜未破裂时就拔除病株,并把病株拿到地外深埋或烧毁,以免病菌落入土中。
④药剂防治和治疗:此病是苗期一次性侵害的病害,在苗期使用药剂预防病菌的侵入,将会有用地抑制本病的产生。第一,用25%的粉锈宁或羟锈宁,按0.3%剂量拌种,防效可达90%左右。也可用玉米糊作粘着剂加强药效。第二, 应用种衣剂防病。目前生产上有多种包衣剂,可有用地防治和治疗病虫害。
玉米穗粒腐病
玉米穗粒腐病由于为害玉米的病原区别而分为很多类型,重要的有镰刀菌腐病、曲霉穗腐病、青霉穗腐病和色二孢属菌导致的干腐病等。
【症状识别】果穗从顶端或基部开始发病,大片或整个果穗腐烂,病粒皱缩、无光泽、不饱满,有时籽粒间常有粉红色或灰白色菌丝体发生。有些症状只在部分或局部籽粒上体现,其上实密生红色粉状物,病粒易破碎。有些病菌(如黄曲霉、镰刀菌)在成长过程中会发生毒素,由它所导致的穗粒腐病籽粒在制成产品或直接供人食用时,会酿成头晕目眩、恶心、呕吐。感病籽粒作为饲料时,常导致猪的呕吐,严重的会酿成家畜家禽死亡。
【发病要素】带菌的种子、病残体以及其他作物的病残体均能导致田间发病,在后期多雨的年份易酿成病害流行。
【防治和治疗措施】
第一,选用抗病品类,目前较为抗病的品系有保玉七号、屯玉7号、云瑞7号、海禾14号、晴三、会单四号、滇丰4号、云瑞1号、云瑞2号、云瑞8号、路单10号、曲辰三号、海禾2号等。
第二,收集病残体,烧毁或深埋并实行2—3年轮做。
第三,选用包衣种。
第四,增加田间管理,做到植株成长健壮,提升抗病力。准时防治和治疗玉米螟,因为玉米螟是穗粒腐病菌的侵害媒介。
第五,贮藏时,坚持通风、干燥、低温。
玉米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重要出现在灌浆末期,是一种暴发性的、毁灭性的病害,易酿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症状识别】玉米灌浆末期常体现为忽然青枯萎蔫,整株叶子呈水烫状干枯退色;果穗下垂,苞叶枯死;茎基部初为水浸状,后逐渐变成淡褐色,手捍有空心感,常引起倒伏。
【发病要素】一,镰刀菌导致的;二,腐霉菌导致 的三,腐霉菌和镰刀菌的复合侵害导致的。灌浆至乳熟期的大雨,对病害的产生有主要影响,土壤中的含水量高是青枯病出现的主要条件。
【防治和治疗办法】选用抗病品系屯玉7号、路单10号、云瑞1号、云瑞2号、保玉七号、云瑞7号、海禾14号、晴三、会单四号、滇丰4号、云瑞8号、曲辰三号、海禾2号。在种植办法上应小心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