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72岁的老人能做什么?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龙塘村8组的邹先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在10多年前就选择了栽培麻竹,面积超过20亩。如今,依靠着他过硬的栽培技术,这20亩麻竹已变身邹先明的“绿色银行”,每年仅依靠卖麻竹笋,就实现收入超过5万元。
2004年,邹先明积极响应政府退耕还林招呼,将自家房前屋后的20亩残次林地和荒地所有改种麻竹。三年后,他栽培的麻竹笋便喜获丰收,产量达1万余kg,收入2万多元。“不要以为竹子就是吃露水长大,其实要想笋子出得多,长得大,相应的技术必不可少。”邹先明说,栽培麻竹要获好效益,在于把好几个技术环节。
第一是土层要深厚,麻竹栽培地应选择坡度25度以下、土层较深、结构性较好的土壤。深翻改土,增厚耕作层。在栽培前应挖好植穴,以利土壤风化。在种植时,对打的穴窝要分层施绿肥30千克左右,每层绿肥加施适量石灰以调节酸碱度。而每亩地不能超过30株,栽植后还要淋足定根水,天晴时.要每隔4~5天浇1次水,直到成活。
第二要适期施肥。邹先明说,施肥要与土壤耕作、排灌相结合,还要视植株长势而定。秋冬干旱季节,宜用水稀释肥料施用;夏天高温多暴雨,宜开掘施干肥或颗粒肥。施肥应以有机质肥为主,一般每亩年需施用草木灰250~300千克、禽粪250千克,l~2月盖土时施下。清明前后要施好第一次追肥,10月早先竹笋采收近尾声,一般不再施肥。
第三是松土灌水。要想多产出麻竹笋,每年冬天要松土,砍除退化的3~4年竹母及其弱苗,挖除烂老竹头,清除枯枝残叶和杂草,并翻开竹头土堆,让全园土壤晒白风化。次年1~2月春雨来临前盖土堆,以竹母为中心,以加强根系的生活力和吸水吸肥能力。
第四是做好病虫防治和治疗。邹先明说,麻竹常见病虫害重要有叶枯病、煤烟病、根线虫病、黑蚜虫、竹象甲、介壳虫等。其中,为害最为普遍的是黑蚜虫,每年有十几代,且世代重叠,以7~9月为盛发期,每年需防治和治疗3~4次。一般是在清明前、小暑至大暑、冬至前后各施1次药,如8~9月遇高温干旱天气,则需多施1次药。
第五,麻竹笋的采挖上也有考究。邹先明说,进入投产期的麻竹,每年的4~11月为收获期,在此时期几乎每隔2~3天就要采收1次。采收时间和手法是否掌握得当,将直接影响到竹笋品质和当年乃至来年的产量。
首先,出土竹笋的顶端2个叶芽长出1.5~2厘米为适期采收的标志。采收时.要做到科学取笋,需用公用的切笋刀沿笋块向下将土扒开至笋头最大处,小心保证切面平整。一般在每年开始取笋时,位置要高部分;在盛产期的6~9月,取笋的位置要恰当低个别,太高会使留下一些的笋头过嫩容易腐烂而殃及腋芽引起减产,太低则会使留下的腋芽太少且生命力弱而影响产量。
第六是合理留竹,这是 保证来年获得好收成的主要一环。邹先明说,在蓄留竹子上,要准时砍除“老、弱、残、病”的竹母。留竹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夏历8~9月,要选留距原来竹母远部分、成长较深的“弓”形健壮嫩芽接替3~4年龄竹母和病残的竹母。砍伐老竹母则要在冬天清除时才能进行,以免影响当年的产量。
信息来源:四川农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