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袋料香菇技术普及全国各地,但是从笔者走访看到各地香菇栽培效益高低不一相差很大,我们针对这一问题深入进行研究。
1. 培养料质量和配方的影响因素分析
原料质量参差不一的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粮食价格上涨麦麸皮价格逐年上涨,每到生产季节麦麸皮供应紧张,造成不法商人惨杂兑假,笔者走访发现有部分菇农购买的麸皮中真正麦麸皮含量不到40%,最严重的是石膏,可以说市场上销售的所谓“食用菌专用石膏”,根本不是真正的石膏粉,都是碳酸钙粉,食用菌所需的石膏粉,主要是吸收石膏粉中的硫酸钙,而这些不含硫酸钙的碳酸钙粉,添加与不添加没有任何区别。
配方质量因素分析:
目前香菇种植配方多数是:木屑78%,麦麸皮20%,石膏1%、食用菌营养素及其他添加物1%。水分55%。然而有部分菇农道听途说,盲目添加磷酸二氢钾、尿素等,造成碳氮比是失调。培养料水分是决定产量的关键因素,有的菇农为了追求成品率,减少水分是减产原因之一。另外原因就是:菇农为了软化木屑,原料加水搅拌后放置3-5天后装袋,这样虽然可以减少装袋时微孔,但是长时间放置,造成原料发酵变质,营养损失严重,形成了高成品率低产量的怪现行。
木屑质量因素分析:
木屑颗粒大透气行好,菌丝生长快。但是产量降低。西峡县森宝食用菌合作社2001-2012年在分别对社员用不同大小粒度木屑种植香菇,做了总结实验,木屑粒度在5毫米以下转化率75-78%、木屑粒度在5-15毫米的转化率在78-83%,木屑粒度在15-20毫米的转化率只有68-70%。
防治措施:宣传培训菇农掌握真假原料识别能力,不要贪图便宜购买劣质原料。同时加大主管部门执法力度,严打坑农害农事件,净化市场。选用适宜香菇生长的原料,加工木屑颗粒控制在5-15毫米。严格科学配方,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引导菇农安标准化生产。
2、转色正常,出菇稀少。
原因分析:出菇稀少的因素较多,有与菌龄、原料配方、品种特性、催菇方法和催菇措施操控程度等多方面相关。而最常见的是催菇期间的温湿度控制不到位,或者选择育花季节不适宜,而造成出菇稀少。
防治措施:一是均匀补水。催菇之前,给菌棒均匀补足营养水,使菌棒含水率控制在55%左右,为出菇备足水分。二是保湿催菇。从催菇的第一天开始,一直保持棚内空气湿度不低于75%,以菌棒表面有潮湿状态为佳,保湿到开始催花为止。三是选择日常气温5~15℃天气催菇育花,有利于中低温品种选在8~18℃的天气,白天菇棚内上层温度18~22℃,夜间最低温度8℃左右,连续保持温差3~5天,最少要求2天。四是补水后配合碰棒催菇,按上述要求催菇,可以提高出菇数量。
3、出菇太多,不易开花。
原因分析:香菇开花的原理是“营养充足,光亮强,温湿度控制要适当。”开花的关键是营养和环境温湿度。由菌丝中的营养转化为花菇营养的比例大约20%左右,例如要求每个花菇鲜品长到4-6㎝,重量达到20-30g,每个花菇需要300-600g的菌棒菌丝供给其营养,并有足够的菌丝生长后继营养的培养原料。选择晴天育花,光照足,温湿差大,空气偏干燥,容易成花。香菇开花是由于子实体生长环境的空气湿度低于65%以下,菇蕾表面水分被挥发,表皮不能与菌肉同步生长而形成裂纹,长成有花纹的畸形菇(即花菇)。如果出菇数量太多,营养供给不足,或者环境空气湿度高于65%以上,不易形成花菇。
防范措施:一是适当疏蕾,按菌棒重量和营养情况,选留适当的育花肥壮菇蕾。例如要求花菇成品鲜重20g—30g左右,可以按菌棒重量300—500g重量选留一个菇蕾。选留的菇蕾应均匀分布在菌棒上表面,长成的花菇大小一致。二是控温控湿。白花菇适宜温度在0-15℃之间,以5-12℃为最佳,超过15℃,生长快花菇易开伞。湿度调控以每天为阶段,中午以65%-50%为适宜,有利于长速,下午以55%-35%的管理湿度为适宜,尤其是夜间封闭棚门防止潮气进入棚内之前,要求菇蕾表面保持比较干燥状态,封门后,棚内回潮期间,白花纹不易变红。按上述要求管理,可以培育全棚花菇。
4. 栽培和菌棒管理因素分析
接种方式与菌棒染杂因素分析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接种箱接种与塑料吊棚接种和大房间接种方式的菌棒成品率对比,箱式接种菌棒成品率稳定在95%以上,而房间和吊棚接种的成品率在30~95%之间很不稳定。例如2011年春季,丹水镇三里村菇农大室接种3100袋,杂菌污染2780袋,2012年春季;笔者在灵宝市一家食用菌合作社用塑料吊棚接种拍到的视频跟踪调查,菌棒染杂率达到37%;开封市区选用塑料吊棚接种的菌棒成品率在35%~87%之间,连续4年经越夏35℃以上高温期全部腐软坏棒。2012年,丹水镇七峪一家菇农用栽培4000棒,用大室接种的菌棒,经刺孔后移入菇棚后,腐软坏棒2700多棒;回龙寺村菇农栽培5000棒,污染率大于50%;同年,内乡县马山镇的菇农反映,这个村的整体栽培坏棒率超过50%。
调查得知,大室和吊棚接种的菇农存在“无菌化接种”的模糊和侥幸心里,有的明知有风险,仍然在没有防护的条件下,仍然采用如同“赶超市”一样的开放式接种。经过生产成本计算,污染10%的菌棒,就要增加20%以上的利益损失。
越夏菌棒刺孔与越夏管理措施:
免割袋栽培袋料比手割袋栽培多一层袋膜,对刺孔后的排湿、通风增加一定阻力,因此需要适当增加“放大气”的刺孔数量或适当加粗刺孔针的直径,为刺孔后提供排湿通风条件。具体做方法是,由手割袋刺孔4行增加到5-6行,或者用直径8㎜的刺孔针刺孔4-5行。菌棒发满菌继续培养20-30天,选择气温低于26℃天气再刺孔,可有效防止刺孔后坏棒和烧菌。菌棒刺孔后直接上架。越夏菇棚的北方保持通风状态,其他东南西三方全部用95﹪的遮阳网遮挡阳光,防止阳光和缝隙光柱扫射烧坏菌棒。
.越夏坏棒或腐软:
原因分析:越夏坏棒主要原因是环境气温超过35℃以上,香菇菌丝停止生长后受到杂菌和致病菌的严重侵害所致。常见问题分为四种类型:
⑴是接种后的养菌期间积温烧菌。烧菌后的菌棒在偏低温度条件下,菌棒表面菌丝维持活性生长状态,菌棒里面的菌丝已经被杂菌和病菌侵害,菌棒菌丝处于含带杂菌和病菌潜伏状态生长,遇到夏季高温天气,香菇停止生长后,病菌爆发而坏棒。这种原因坏棒的现象是在越夏菇棚架上的位置不定,数量不等;在室内越夏的坏棒位置是在4层以上容易产生积温的位置。
⑵是开放式接种过程染杂。开放接种过程没有按照“无菌化操作”要求,环境消毒不彻底、接种环境封闭不严、人员不仅没有任何防患措施而随便出进、接种象赶超市一样随便,给接种期间的环境引入自然空气、衣物含带、鞋袜释放、人员呼出口气等含有大量杂菌和致病菌的气体,被打孔锥拔出之时的负压吸入接种穴内部,在15℃以下低温环境中养菌,虽然不影响春季菌棒正常发菌,而到夏季35℃以上高温天气,香菇菌丝完全失去生命活力时,病菌就会利用香菇菌丝体的营养而快速泛滥,出现成批量的腐软坏棒现象。
⑶是“放大气”环境温度高于28℃.刺孔期间环境气温超过28℃,刺孔后的空内菌丝刺伤后受病菌侵害,或是刺孔期间菌棒内部菌丝没有吃透原料,刺孔后明显感染杂菌,遇到高温天气而爆发坏棒。
⑷是购买劣质菌种。尤其是用开放式接种、偏低温度培养的菌种、营养不良(发菌过程菌丝灰暗、细弱而不是浓白整齐生长)的低质量菌种,自身含带致病菌接入菌棒,加上上述各种因素造成夏季高温天气坏棒。
防范措施:对应上述因素分析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⑴是防止养菌期间的烧菌措施有:①菌棒“井”字形排放高度6层以下。②养菌环境保持避光通风,防止太阳照晒。③气温超过28℃不刺孔。④严密监视24~28℃期间温度刺孔后的菌棒之间管理温度限制28℃以下。
⑵是开放接种全程采取“无菌化”程序,保障接种的菌棒无杂菌率达到98%以上。
⑶防止“放大气”坏棒的措施,①是接种时间必须按照菌棒培养适应季节和管理温度进行接种和管理。尤其是在公历3月20日以后接种的菌棒,放大气的季节超过5月20日已经进入夏季,超过28℃放大气很容易造成污染坏棒。②菌棒必须是在长满菌再继续培养20天以上再进行放大气,可以防止菌棒里面菌丝没有吃透原料而染杂坏棒。③是高温天气来临之前,在26℃以下的天气把菌棒移入越夏菇棚进行管理,失去28℃以下的季节,菌棒在菇棚中管理,可以不必刺孔,等到越夏后的出菇之前(8月下旬以后)出现24℃稳定的天气时,进行刺孔和催菇同期管理。
⑷选购菌种,必须到专业单位选购。如果在非专业户购买之前需要了解菌种生产单位的接种方法必须是接种箱式接种、经过对此精选、并且是用26℃左右恒温条件培养的春栽菌种,并有良好的质量信誉保障,不购买低于22℃环境以下培养的菌种,不用菌丝培养过程菌丝生长灰暗细弱的菌种和不了解质量的菌种。
菌棒含水率的调控措施:吸取十几年来菌棒转色过重,导致大面积出菇少或不出菇的经验教训,和出菇菌棒表面转色后具有10﹪左右的白色斑点(称为“豹花斑”),出菇效果比较稳定的大规模栽培经验,采取菌棒含水率控制技术,此类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控制关键方法是根据根据合成培养料含水量配水最高料水比为1:0.5—1:1.1,总含水率控制在50—55﹪之间。检验的方法,是把拌好的原料夾到新栽培袋上轻轻加压,再轻轻抖开,看栽培袋表面沾有麦麸皮和少量细木屑,用力一弹全部掉完,袋上无水印,为加水量适宜;如果不沾麦麸皮和细木屑为偏干,如果沾有大量麦麸皮和细木屑,弹掉后袋上有水印,为加水过量。
5. 出菇管理因素分析
5.1、转色重,出菇稀少,易烂棒。
原因分析:主要是袋料加套一层免割袋,形成双层袋膜其透气性和排湿效果受到影响,仍然按单层袋膜栽培及管理方法,发菌转色过程吐出的黄水不易挥发,积聚菌棒表面,使转色加厚,形成“铁皮棒”,出菇时对环境湿度敏感性变低而影响出菇。越夏期间或转色后期,因黄水积聚,产生腐败而坏棒。
防治措施:首先是控制原料含水率,减少黄水对菌棒转色的影响。拌料时宁偏干,不偏湿,控制合成料含水率48%~55%之间。尤其是西峡选育的9608品种和其它地区栽培的135、241-4、9015、L26品种容易产生转色过重现象,严格控制拌料的含水率在50%左右的菌棒转色后容易形成“豹花斑”状,出菇就会整齐而多出菇了。
其二是多刺孔、多通风,减少黄水积聚。从第一次刺孔开始,按照每隔2~3㎝刺一增氧孔的刺孔密度刺孔,并加强转色期间的通风管理,积水现象就自然消失了。
其三是及时开袋排湿气。袋料接种时,注意两端点种穴要接近两个袋头,发菌期间早些长满袋头,有利于发满菌后统一时间割开菌棒外面的塑料袋头,为内层保水膜层的通风排湿提供统一管理条件。发现积水的菌棒及时处理。其四是采取综合催菇措施。催菇时根据栽培品种需要的出菇温度,连续3~4天拉大温差,保持菌棒表面湿度,强化温差、湿差和碰棒催菇管理,促使菌棒出菇整齐。
5.4、花菇长不大,开伞早。
原因分析:花菇个头大小,一是与品种有关,例如856品种,出菇稠而密,刚开花就耗尽营养和水分而开伞了。二是与管理温湿度有关。育花期间的管理温度在15℃以上,特别是20℃以上温度,花菇2-3天就开伞了。三是菌棒缺水份或营养不足,例如三潮以后的菌棒营养缺乏细致管理容易失水。
防治措施:一是选用适宜培育花菇的单生型中大叶品种,如9015、L26、868、cr02、沪农1号、939、9608、241-4和135、1363等。二是选择第一潮和第二潮培育花菇,营养充足,选留适量肥壮菇蕾培育优质花菇,三是催菇前补足营养水(按用水量配入0.3%尿素、0.5%糖、0.6过磷酸钙),从催菇到开始催花期间,保持菌棒表面湿度80%以上。四是选择适宜品种和育花温度季节,精心管理温湿度。五是催花育花期间的棚内温度以50%-65%为主,减少菇蕾和菌棒失水。六是从催花开始,给缺水严重的菌棒少量加注1%糖水和0.2%磷酸二氢钾,0.02%硫酸镁促使花菇肥壮。
5.5 早出菇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原因分析:按照西峡菇农的袋料香菇出菇惯例,必须是自然气温稳定在15℃(8~18℃)左右才开始进行大量催菇,有利于培育厚菇和花菇。2011年秋末冬初,西峡县的日平均气温仍然保持在18~25℃天气,偶尔有一股自西北向东南的14℃寒流经过西峡县域只有半天时间,位于深山区的几个乡镇的越夏香菇菌棒,只要是采用保水膜栽培,并且按照发明人介绍的“割袋头排湿气”,采取割开袋头的方法越夏的菌棒,出现大量出菇现象,而没有割袋头或仍然栽培手割袋的菌棒,没有出现大量出故现象。
经过对出菇现象的现场观察分析,免割袋的袋头出菇的主要原因,
⑴是因为越夏后的香菇菌棒正处于等待出菇的状态,菌棒头的外层塑料袋被割开,裸露出的保水膜袋比较薄,使菌棒头的菌丝对环境气温产生敏感,当环境气温足以促使菌丝体出菇时,菌棒头接受的温度反应灵敏度比没有割开袋头的部位更加敏感,所以只有菌棒袋头出菇现象。
⑵是袋头出菇情况中有的出菇、有的没有出菇的因素中,与菇棚的迎风方位密切相关。从菇棚排放现场观察,排放在坡地迎风口、沟口、河边、山头等,容易接受自然气流变化、空气流通好的菇棚,菌棒头上出菇的情况比较多。而同一场地的菇棚,靠道路口或场地外边的菇棚,菌棒头出菇的比场地里面的多一些。
⑶是袋头出菇多少,与菌棒含水率密切相关。从现场观察,用手掂量同一规格栽培袋菌棒的重量看,出菇少的菌棒重量,比出菇多的菌棒重量稍微轻一些,菌棒头干燥的明显不出菇或出菇很少,或者出的菇是在割开的袋头与没有剥开表面栽培袋的边沿部位。已经干燥的袋头很少出菇。
⑷是袋头出菇多少,与菇棚越夏通风的封闭程度密切相关。现场相邻菇棚对比,菇棚受风面有挡风条件的袋头出菇的少一些,菇棚受风面挡风条件差的菇棚,袋头出菇的多一些。
⑸是袋头出菇多少,与选用的菌种品种密切相关。从出菇现场观察的出菇形态中分析,出菇情况比较突出的是808(秋丰8号)菌株、908菌株、939菌株等,此类菌株均属于中温偏低型品种,出菇温度范围一般在8-25℃之间,对14-16℃的温度比较敏感,而当家品种9608(9015)菌株的出菇范围虽然同属中温偏低类型品种,但敏感出菇温度在12-15℃之间,比上述菌株的敏感出菇温度范围偏低1-2℃,所以选用菌种不同,袋头遇到偏低气温出菇的情况亦有差别。
预防免割保水膜袋头出菇的防控措施:
①采取不割袋头方式让菌棒越夏。用上述方法栽培和越夏管理的方法,菌棒越夏后的失水重量比例在20-30﹪之间,对头潮出菇数量和出菇质量都比较稳定。防止提前出菇或需要延迟出菇时间的方法,是在冷空气来临之前,用棚膜把菇棚包严,不让冷气流直接袭击越夏后的香菇菌棒。
②对与割袋头越夏的菌棒,在越夏期间,加强进行通风排潮管理,使越夏菌棒脱水率达到30﹪左右,让菌棒头表面的脱水率达到50﹪左右,出菇之前用棚膜包严菇棚,可有效防止菌棒头自由出菇。
③严格选择栽培菌种,对于引进新品种,必须经过3年以上的实地栽培实验,才能有效把握选用品种的理想出菇效果
6. 市场价位同步增幅因素分析
6.1 原辅材料价格原因分析
由于香菇生产属于季节性生产,高峰季节原料就会供不应求,市场价格上涨,造成生产成本增高,最好解决办法就是:引导菇农加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团购原料,同时采取错开高峰购买降低原料采购成本,增加整体效益。
6.2. 用工成本原因分析
目前香菇种植最大难题就是用工问题,劳动力成本增加,这个问题不能认为控制,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采取集约化、工厂化、机械化来降低用工成本,目前西峡没完成一袋香菇制袋环节就需要人工成本0.9元/袋(拌料0.15元、装袋0.25元、转运0.1元、灭菌0.1元、接种0.3元),而如果采取工厂化制袋每袋人工成本仅需0.4元左右,可以降低一般成本。
6.3 销售价格原因分析
西峡县香菇销售主要靠双龙、丁河香菇自由交易市场销售,缺乏自主品牌,缺乏西峡自己的销售市场,没有西峡自己的终端市场。应引导龙头企业,扶持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创建西峡自己的品牌,开发国内国际终端市场,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提高种植效益。
综述
“西峡模式”香菇免割袋栽培是一项比较有前途的模式,但是特殊的模式要有适合他的生产和管理方法,只有完全了解和领会这一模式的理论后,严格每个生产环节安该模式规范操作,一定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以目前推广到河北、山西、陕西、湖北等地情况看省工增值效果都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