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白芷栽培技术规程适用于南川及周边区县及毗邻地区的白芷药材生产地。
基地选择
白芷为深直根系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怕高温、能耐旱,适应性强。在土层深厚、质地疏松、略带黏性能保水、中性土壤成长较好。
栽培基地应根据中药材GAP的要求,选择生态环境条件良好、阔别主干公路和污染源,土层深厚、利水向阳的土地。
种植技术
第一步,选地势高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灌通畅的中性向阳地块。
前茬以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为宜。忌连做。黏重、低洼地不宜。新垦地亦可选用。
第二步,整地播种前20天,深翻土壤30厘米以上,使其曝晒很多天后,再翻耕1次。
结合整地,每公顷施堆肥30吨,翻入土中作底肥。
然后,整平耙细做成宽1.5至2米的高畦,四周开好较深的排水沟,并将畦面耙成脊背形,表层土壤要求疏松细碎平整。
第三步,播种。
将种子用45摄氏度左右温水浸泡24小时后捞出沥干,将种子匀称拌入适量火灰。亦可喷洒2%磷酸二氢钾溶液浸两天。
适期播种,白芷春秋两季均可播种,多选择秋播。应采用直播,不能育苗移栽。若育苗移栽则会引起主根分叉多且成长不良。
田间管理
苗高4至7厘米时,进行第1次减苗;苗高10厘米左右时,进行第2次剪苗;次年2月中下旬,进行第3次减苗定苗。
减苗时保留叶柄呈青紫色的新苗,拔取弱新苗、密度过大的苗、叶柄青白或黄绿色苗、叶柄显著过长的苗。
白芷苗期长且比较弱小,应增加苗期锄草。
每次剪苗定苗均应中耕锄草,第1次锄草时白芷苗很小,可用手扯去杂草;第2次用锄松土可稍深些;第3次定苗时,必需彻底除尽杂草,并恰当盖土。
白芷是一种较耐肥的植物,其施肥量应按照成长习性及植株成长情况合理安排。应以农家肥为主,商品肥为辅。
白芷喜水,但怕积水。因此播种后,如土壤干燥应准时浇水。早先如无雨天,每隔几天就应浇水1次,坚持小苗出土前畦面湿润,有利于出苗。
采收与加工
秋播白芷在次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地上部叶子枯黄时,选择晴天采挖。
采挖时一定要细心,不能损害白芷根,被创伤后易患根腐病,酿成不必要的损失。
采挖时取全根,洗净、晾干,置于干净的地板或竹席上曝晒l至2天。用刀横切成片状,再翻晒两天,其皮呈灰白色、断面呈白色、有香气发出时即可。
或者采挖后按大、中、小分级曝晒1至2天,或者烘烤(温度坚持在60摄氏度左右),烘烤至皮灰白、断面白色为佳。
病害防治和治疗
白芷的重要病害有斑枯病、黑斑病、立枯病、紫纹羽病、根结线虫病、根腐病等。
白芷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均易遭致害虫的侵袭,重要有黄凤蝶、蚜虫、黑蛆虫、食心虫、地老虎和红蜘蛛。
斑枯病防治和治疗。发病初期,摘除初期发病叶片,并喷1:1:100的波尔多液或50%的退菌特800倍液, 7~10天喷1次,间断2~3次。
黑斑病防治和治疗。喷1:1:120的波尔多液1~2次,有较好的防效。
紫纹羽病防治和治疗。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每窝100毫升灌根;或用45%代森铵1000倍液灌根,每窝100毫升。
立枯病防治和治疗。发病初期用5%的石灰水灌注,每7天1次,间断3~4次,施于病株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