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性喜凉爽湿润气候,要求富含腐殖质、疏松、湿润及pH值在5.5-5.6之间的酸性土壤。对光照有一定要求,但不耐曝晒,在烈日下嫩叶易灼伤枯死。最适成长温度为15摄氏度至20摄氏度,若温度超过30摄氏度或低于5摄氏度则成长趋于停滞。
为更好使杜鹃花在北方成长,现按照多年来的经验及其习性,与大家共同探讨杜鹃常见的病害:
生理病害,水分失调
由于杜鹃花的根系为浅根性纤细根群,既怕旱又怕涝,浇水不妥,轻则落叶,重则死亡,因此浇水是否得当就成为养好杜鹃花的关键之一。
1.土壤以坚持湿润为度,如上壤中水分过量,根部缺氧酿成无氧呼唤,使乙醇积累会引起根部发黑腐烂坏死。
2.土壤中长期缺水,引起植株细胞的紧缩度消逝,嫩枝下垂,继而影响花的成长,直至叶子枯萎,破损体内循环,严重时酿成死亡。
3.杜鹃花根浅而纤细,吸肥能力很差,施肥过于浓稠或施化肥稀释不够,酿成肥液浓度超过了根部细胞液的浓度时,使植株体内的水分反渗入土壤中,引起失水。
防治和治疗水分失调的办法重要有:春、夏、秋三季浇水,盆土不干不浇,一般2至3天浇水一次,但每天都应检查一遍,恰当给水。冬天在室内少浇水,待盆土干了,再浇水。施肥要保持“薄肥勤施”的原则,不要施过于浓稠的肥料,且不能掺有粪渣,利用稀薄的液肥,且需通过充分腐熟后,才能利用。
养份缺乏
酿成杜鹃花植株养份缺乏的起因许多,如水分失调、光照不足或灼伤、土壤养份贫瘠、含芒硝盐碱或逐渐碱化等等,都能酿成植株的营养物质缺乏。再比如土壤中个别微量元素缺乏,如铜、硫、铁、锰等任何一元素缺乏,植株都体现为失绿黄化,称为缺素症。
施肥大致分三个阶段。即春施花前长蕾肥,花后施肥及分化肥;施长蕾肥重要促使花芽分化,应以磷肥为主。长蕾肥春鹃在3月前施1至2次,夏鹃宜在 4月前后施入,绝不能多施氮,否则酿成枝叶疯长并酿成花蕾萎缩或落蕾,以至前功尽弃。杜鹃花谢后,应立刻摘去残花,防止其结实,并准时施入以氮肥为主的肥料2至3次,每隔一周再施一次,以促使新梢抽生粗壮,枝叶繁茂,和抵偿植株在开花时消耗的养份。为了避免杜鹃花叶子黄化,应加施硫酸亚铁+柠檬酸+水(1:1:100),根外施肥间断2至3次;或0.03%硫磺可使黄叶变绿。一般状况下,每月追肥一次,落叶杜鹃进入温室后,休眠期可不施肥,而常绿杜鹃每月照常施肥一次。施肥量视植株的成长势和植株的大小而定,一般来说,植株大,成长健壮的,可用2至3份肥料加水7至8份稀释后施入。如植株小,那肥液浓度更应淡部分,肥水比例1:9,至于成长不良的,应更淡个别,甚至暂不施肥。
下列病害只是其中的极少一些,病菌所酿成的病害虽然差别,但防治和治疗方法基本相同,除长期保持通风外,常见药剂如下:
1.根部病害。由各种细菌的寄生所导致的根部腐烂或长成肿瘤。常见有根腐病、根瘤病等。
如根瘤病:病株根部受害,导致地上一些成长衰弱,叶子萎缩、干枯。根上发生褐斑、软腐等症状后腐烂脱皮,木质部呈黑褐色,干枯后有时发生较大型黑褐色粒状物,即病原菌菌核。药物治疗一般在发病初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同时用20%甲基立枯磷300至500倍液灌根。
2.枝干病害。常见的有茎腐病、溃疡病等。病状为枝干腐烂,表皮开裂,枝脂流溢,枝条有斑点、污点、肿瘤等。
3.防治和治疗措施:
A.石硫合剂。用石灰、硫磺、水(1:2:10)熬制(熬制时间为50分钟左右)的红褐色透明的液体,波美度27至28度。兑水使波美度为5度。春天发前进行喷施可防治和治疗多种病害。
B.多硫化钡(70%)400倍液进行喷施。
C.多菌灵。一般应用50%可湿性粉剂1∶250和1∶500两种溶液,具有对植株呵护和治疗的作用。
3.花叶病害。常见的有叶斑病、黄化病、叶肿病等。
所用药剂为:
A.波尔多液(1:1:200)。用硫酸铜和石灰乳配制的天蓝色药液呈碱性。能预防多种病菌酿成的病害。
B.80%大生M~45可湿粉600倍液,每10天喷一次。
C.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7天喷一次。
杜鹃缺素症状及解决措施:
杜鹃缺氮,植株自下部起黄化失绿,叶脉淡红色。处理办法:根外追施尿素0.2-0.5(施用浓度%);杜鹃缺磷,老叶呈暗绿色,茎和叶脉变为紫红色,发生坏死区。处理办法:根外追施磷酸二氢钾0.2-0.5(施用浓度%);杜鹃缺钾,叶子产生斑驳的缺绿区,叶缘和叶尖形成坏死区。处理办法:根外追施磷酸二氢钾0.2-0.5(施用浓度%);杜鹃缺铁,从幼叶和成长顶端开始黄化,叶边缘变褐枯死。处理对策:根外追施、喷施浇灌同时进行,硫酸亚铁0.02-0.05(施用浓度%);杜鹃缺硫,幼叶开始失绿,但不枯萎,叶边缘变褐枯死。处理办法:根外追施硫酸亚铁0.02-0.05(施用浓度%);杜鹃缺铜,幼叶和成长顶端开始失绿,嫩叶枯萎。处理办法:根外追施硫酸铜0.02-0.05(施用浓度%);杜鹃缺锰,幼叶叶脉之间开始产生坏死病斑,嫩叶不枯萎。处理办法:根外追施硫酸锰0.05-1(施用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