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种了17年龙眼,一边是,永川区朱沱镇的龙眼栽培面积近3万亩,总产量却一向徘徊在500吨左右,甚至有两年因自然灾害几乎绝收;另一边却是,当地65岁的农民罗金太家100亩龙眼,产量高达1.6万斤,销售收入13万元!
同是这片土地,为啥独有龙汇垭村罗金太的龙眼长得好、产量高、口味美呢?
前不久,罗金太这位“土专家”给出了四招,该镇近3万亩龙眼产业展现出“枯木逢春”的态势——
龙眼园的“一枝独秀”
1994年起,朱沱镇便开始了龙眼栽培。到2009年,该镇15年扩展龙眼2.85万亩,投产面积7000亩,产量却只有500吨。2010年、2011年因经不起自然灾害,几乎绝收。
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严重挫伤了农民的栽培积极性。群众中央开始有了“朱沱根本就不适宜栽培龙眼”的传言。随后,个别村民开始毁树栽培粮食,幸好镇村干部准时阻止,才没有发生大面积砍伐征象。
然而,就在大家质疑、毁树的同时,村民罗金太的龙眼却“一枝独秀”。到2003年,他就有了一个100亩的龙眼生态园。到2012年,他的龙眼产量达1.6万斤,销售收入13万元。
2015年,罗金太经过疏花疏果,保证质量,最后产果也达到4万斤,产值达18万元。
四招让龙眼产业“逢春”
罗金太成功栽培龙眼,不仅让当地群众深感惊奇,也导致当地农业部门和政府及相关专家的兴趣。
观察龙眼树、品尝龙眼果、交流栽培经验,他们发现罗金太的可贵在于:脚踏实地地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实际的龙眼栽培技术。2014年,永川区农委正式委任罗金太为朱沱镇几个龙眼园的栽培技术指导,并授予他高级农艺师称号。
一个‘土专家’究竟能有啥好方法呢?
罗金太一头钻进了村民的龙眼树园。一个月后,罗金太给出了四招。
一是更新品系,村民栽培的品系在口感、产量、卖相上不具优势,有的甚至还是实生苗;二是要用心栽培,不少村民任其自由成长,舍不得精力、金钱的投入;三是掌握关键技术,许多村民还不懂龙眼的控梢促花、防冲梢、病虫害防治和治疗、冻害防守及冻害植株护理等技术;四是标准化管理,要完善道路、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促使果园的规范有用管理。
随后,罗金太着手培训一支龙眼嫁接队伍,对全镇不少龙眼树实行嫁接换代;平时以自家果园为课堂,挑选龙眼产业大户,结合实际和季节,进行实战培训;最后这些嫁接人员、栽培大户又立足自家果园,提高龙眼产业的栽培和管理。
几年来,罗金太的足迹遍布朱沱镇滩子村、水渡村、涨谷村、龙汇垭村,培训500多农户,嫁接改造老龙眼树1000亩。今年,罗金太又为每个村完成了100亩的嫁接任务。
“真是枯木逢春啊!”50岁的张焕林,早在1995年就种了1000株龙眼树,结果产果并不好。见张焕林家庭困难,罗金太免费为他的果园嫁接。
而今,张焕林的龙眼每年为他创收10余万元,他还跟罗金太一起参加全镇的龙眼嫁接,成为罗金太带动扩展起来的产业骨干。
试种两棵树花了10年
同是一片土地,为啥罗金太能把龙眼栽培成功呢?
罗金太告诉笔者,为栽培龙眼,他舍得花金钱和精力去研讨、探索,不怕失利。
1993年,罗金太在福建打工,听说厦门同安县的龙眼很好,便前往考察,花640元购买了8株油潭本龙眼树带回老家。
“结果死了6棵。”8棵龙眼树栽下没多久,就只剩下两棵了。为了把这两棵树培育成活,罗金太托人在北京买回了《龙眼品类与种植》、《荔枝龙眼化学调控技术》等关于龙眼管护的书籍,自己慢慢研究。
依靠着这些书籍,罗金太让最后两棵龙眼树活了下来,到1998年,真的挂果了。
提起初挂的果子,罗金太有些遗憾,龙眼树开花不多,果子大但是味不甜。
“经过解析,找到了答案。”罗金太说,在冬天,龙眼树如果不控梢,来年确定枝繁叶茂,这会耗尽树体的大一些养份,当然也就影响了开花;其次,果子口味的问题,应该与肥料有关。他立刻着手做对比试验摸索。
按书上的介绍,罗金太给一棵树利用化肥,其它一棵树只用农家肥和钾肥。第二年,两棵龙眼树又挂果了,成熟后摘下一尝,利用农家肥和钾肥这棵树上的龙眼确实甜,其它一棵树的龙眼还是开始那个味儿。
2003年,罗金太将自己的龙眼送到泸州参加比赛,消费者都说好吃,卖到10元一斤,而泸州当地的龙眼只卖2元一斤。
接着,罗金太学会了嫁接技术。用两棵树的芽条嫁接了900株龙眼树。并历经数年试种,探索出龙眼“肥水、修剪、调控、防冻”8字管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