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资料网收录海量植物种植技术与植物相关资料,如养花、蔬菜、菌菇、果木及农作物等,欢迎查阅!

甘蔗种苗脱毒、良种繁殖技术

时间 : 07-14 投稿人 : 海达 点击 :

原标题:种苗脱毒:甘蔗良种繁殖的核心技术

通常意义上的植物“克隆”、“微繁”,指的是经过植物细胞繁育新的植株。植物学家研究发现,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均包含有该植物体的所有基因信息,植物的一个细胞就能成长出一株完整的植株。这一技术就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然而,不是每一个细胞繁育的后代均是无毒的植株,因为植物细胞里还会携带另外有害病原物,把细胞所携带的有害病原物脱出后培养的植株才是脱毒植株。这就是我们生产上所需要的脱毒技术。马铃薯、甘蔗等脱毒种苗技术就属这类。“甘蔗脱毒种苗,好比汽车进了大修厂,出厂后就像新车一样。”一位生产一线的蔗农说。“甘蔗脱毒种苗,一个新的生命体的诞生。”一位从事利用研究的学者说。纵然这些比喻都不够确切,但都从一个侧面道出了脱毒的主要性。

甘蔗种苗脱毒、良种繁殖技术

甘蔗脱毒措施与特点

甘蔗脱毒种苗是指不携带目标检测病原的腋芽组培苗及其无性繁育的种(茎)苗。我国科技工作者经过恒温热水处理结合腋芽分生组织培养、腋芽分生组织直接培养、蔗芽直接培养等渠道进行甘蔗脱毒。笔者研究团队在进行上述各种渠道的比较研究中发现,经过恒温热水处理使病毒失活,再经过恒温恒湿迅速催芽,在腋芽维管束(植物养分、水分,也包括病原物等的输导系统)尚未产生时取其成长点培养,诱导无菌株系,再进行增殖培养,获得新生代植株更为安妥。

甘蔗脱毒种苗有分蘖力强、成长速度快、成茎率高、宿根发株率高、抗逆性能好等特性而优于通例繁育措施。栽培甘蔗脱毒种苗,能够提升产量20%以上,提升蔗糖分含量0.5~1个百分点,节约用种60%。

甘蔗脱毒种苗国内外研究利用状况

世界甘蔗生产大国对脱毒种苗的研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十几年后健康种苗生产获得成功。目前巴西、古巴等国使用甘蔗茎尖培养结合热处理技术,大规模生产无病无毒的健康种苗,90%蔗区实现了甘蔗生产用种健康无毒化,一般可增产20~40%,蔗糖分提升0.5个百分点以上。

我国广西甘蔗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甘蔗研究所等单位,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本世纪初期先后开展了生物技术脱毒、温水脱毒、腋芽培养等甘蔗组培苗、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的研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在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相关领域进行了近二十年的研究,掌握了多项关键技术,覆盖蔗茎综合脱毒、病原检测、增殖快繁、田间扩繁及配套种植技术等环节,建立了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生产技术体系和甘蔗良种繁殖技术体系,培育出了健康的甘蔗种苗,在生产利用上体现较好。

甘蔗良种繁殖办法

“当代农业最核心的技术就是种子技术”。甘蔗良种繁殖较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落后。在水稻杂交技术发生以前,通例水稻栽培即是收获时留一个别做种。甘蔗栽培目前也大抵如此。笔者十多年来一向呼吁,甘蔗脱毒种苗是甘蔗生产的革命性突破,当代甘蔗生产必需看重良种繁殖。

甘蔗良种繁殖的核心技术是脱毒种苗技术。甘蔗品类通过种茎脱毒培育出无菌株系,经过增殖快繁、生根培养、原种苗移栽假植、田间栽培(一代种茎)、田间扩繁(生产用种),最终培育出健康的种茎。如果不通过脱毒这个环节,其后代就可能携带目标检测病原。由于各蔗区气候条件区别,土壤污染程度差别,一般脱毒种苗栽培5个代次其经济性状仍基本一致。脱毒原种苗在田间繁殖2个代次供给生产栽培较为适宜。

甘蔗良种健康种苗的标准目前尚未统一。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在蔗茎成长至有用节数14节,几乎全部蔗芽均适宜做种;超过14节以上,其基部蔗芽开始老化。繁殖健康的种茎,海南蔗区可按“一年两采法”繁殖,即在1~2月份田间栽培原种苗,6~7月份收获一代种茎,随即栽培,次年2~3月可收获做种;广西、云南、广东等蔗区可按“一年半两采”法繁殖,即在8~9月份田间栽培原种苗,次年的5~7月份收获一代种茎,随即栽培,次年的2~4月收获做种。一般每亩一代种茎可扩繁栽培20亩。

多年来,脱毒甘蔗种苗在广西、云南、海南等地示范栽培,总体体现较好,平均亩产均超过当地平均单产的20%以上,云南耿马县山坡地栽培第4季甘蔗,单产仍达到6吨以上。实践表明: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的培育与推广使用,可以高效应用我国热带、南亚热带的地域性特色资源,扩展地方支柱产业,有利于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国家战略角度看,可以促使甘蔗糖业的健康扩大,保障国家食糖安全;对农民而言,可以较大幅度地提升甘蔗的单产,使蔗区农民加强收入;对制糖企业而言,不但可以有稳定高产的原料蔗基地,还可以提升甘蔗糖分,下降制糖生产的吨糖耗蔗量,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对地方政府而言,取消农业税后,甘蔗糖业仍然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蔗糖产业的可持续扩大将加强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

(作者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