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学名:Camellia sp.)又名山茶花,是山茶科、山茶属多栽培物和园艺品类的通称。花瓣为碗形,分单瓣或重瓣,单瓣茶花多为原始花种,重瓣茶花的花瓣可多达60片。茶花有区别程度的红、紫、白、黄各色花种,甚至还有彩色斑纹茶花,而花枝最高能够达到4米。性喜温暖、湿润的环境。花期较长,从10月份到翌年5月份都有开放,盛花期通常在1~3月份。
因其植株形姿秀美,叶为浓绿绿而光泽,花形艳丽缤纷,而受到世界园艺界的器重。茶花的品系极多,是中国传统的观赏花卉,“十大名花”中排名第八,亦是世界名贵花木之一。原产于中国东部,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重庆、云南和四川各地,朝鲜、日本、中国台湾和印度等地普遍栽培。 夏秋天节,茶花的幼嫩新梢往往会形成这样的征象:叶子僵缩、向后卷曲,叶脉变红、叶背变成棕褐色,木栓化,硬脆易断。严重时叶子脱落、甚至整个枝条焦枯而死。因为大一些被害叶子极似一只蟹壳,故人们常称之谓“蟹壳病”。
其实,所谓的“蟹壳病”并不是一种“病”,而是由一种叫小绿叶蝉的害虫危害所致。如果我们轻轻地将被害叶子翻过来,能够看到一种通体翠绿,长不足3毫米的小虫,少则一、二只,多则四、五只。稍受惊动,即逃之天天,故一般不易为人们所发现。
小绿叶蝉Empoascaflavescens(Fabricius)是一种食性很广的同翅目叶蝉科害虫,除危害茶花外,还危害茶、油茶、木棉、女贞,黄杨等植物。小绿叶蝉在浙北地区一般一年产生10代,以成虫在山茶苗床和茶、女贞、黄杨等常绿树的树丛内,以及越冬农作物和杂草内越冬。越冬时期体色变成乳白色或银灰色。春季,当气湿回升10摄氏度以上时开始运动;当气温回升到12—15摄氏度时开始产卵。据观察,越冬后的成虫,重要集中在蓬蒿一类的杂草上运动取食和产卵。10—15天后卵孵化为若虫,然后逐渐迁徒到另外植物上取食危害。7月份以前,因为虫口密度低、并且由于取食的对象多,所以茶花的春梢上常常见不到“蟹壳病”。自七月中下旬起,小绿叶蝉通过数代养殖后,虫口密度急剧上升。而此时很多寄主植物的枝叶均已老化,不能继续取食。这时,正值茶花夏秋梢抽发,于是成了小绿叶蝉汇集危害的对象,使幼嫩的枝叶遭遇严重损伤。这类征象常常会持续到初冬。当气温降低到10摄氏度以下时,小绿叶蝉才停止取食。
按照小绿叶蝉的上述特点,应采取下列对策进行防治和治疗:
1、彻底清除花圃内外的杂草,杂树,消灭小绿叶蝉的越冬场所及养殖的“摇篮”和从外地迁人的“桥梁”。
2、增加肥水管理,抑制晚秋梢的产生。肥水过量,秋梢猛发,不仅不利于茶花的成长和开花,下降抗寒力,而且会招致小绿叶蝉的危害,加强越冬虫口密度。故应严格抑制秋后肥,避免萌发晚秋梢。
3、用药剂防治和治疗小绿叶蝉,通常采用40%的乐果乳剂的3000倍液。在山茶夏秋梢萌发后,要经常检查,准时用药。附近的树丛杂草也要同时喷药。茶花苗床,虫口密度高,除应在出现期增加防治和治疗外,立冬前后和清明前后,各喷药一二次,以消灭越冬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