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上午,合川区钱塘镇大柱村四社平整一新的田地里,到处都有村民辛勤忙碌的身影:有的站在田埂上,操纵着无人机视察土地状况;有的开着旋耕机,一来一回地耕着地;有的驾驶着沙滩车,急仓猝忙地运输肥料。“农时不等人,春耕正当时!”大柱村村支书徐川自豪地向重庆日报记者介绍,“这200多亩高标准农田,我们打算所有种上双季甜糯玉米。而且,生产过程所有采用机械化!”让村民们如此大费周折地开荒整地,之后又采用全程机械化栽培,记者挺好奇,能享受到这样“高规格待遇”的玉米究竟是什么品系,它会给当地村民带来如何的惊喜呢?
结构调解——
大柱村的春耕又吵闹起来
徐川向记者介绍说,大柱村幅员面积5.63平方公里,辖9个社,有村民1472户、3329人。全村耕地5300.23亩,林地626.82亩。以往,该村土地以栽培水稻、蔬菜为主,可因这些作物的经济效益低,不少土地渐渐荒芜起来。
“村里的丘陵山地多,种玉米易旱、产量低。”徐川说,因为看不到栽培效益,不少村民选择外出务工,不想回村再种地。“往年家家户户忙春耕的征象,很难看到了!”
那么,眼下,大柱村为何又重现春耕生产的吵闹场景了呢?
来自七社的村民邓善荣一语道破天机:村里改种双季甜糯玉米,让大伙看到了增收的指望。
原来,2018年,钱塘镇引导大柱村抢抓村落振兴战略的机遇,大力调解产业结构、扩展特色产业。大柱村从低效作物面积的“减法”变成做强质量、增效益的“乘法”,以调结构为契机先期种下206亩双季甜糯玉米,并逐步扩展面积产生规模。
良种增效——
双季甜糯玉米亩增1200元
村主任吴绍兵说,生产最为关键的第一步,就是要选用良种。通过他们的多方考察,甜玉米品系可选择“粤甜28”“圣甜一号”“金中玉”等,而糯玉米品系可选择“长糯6号”“白甜糯3号”“金糯1号”“京科糯2000”等。
据测算,大柱村的206亩宜机化整治耕地,每年可播种甜糯玉米412亩,复种指数为200%。如按每亩产甜糯玉米棒1000kg,平均亩产值可达2000元,比栽培普通籽粒玉米亩新增产值1200元。
“扣除亩生产成本1000元,每亩纯收益1000元。而根据复种指数计算,我们基地的206亩甜糯玉米年产值可达82.4万元。”徐川感慨地说,“此类甜糯玉米不一般,种出了春耕新气质!”
而且,按照结构调解和市场需求,该村采用了梯级播种方式。春天最早播种时间为1月28日,之后每间隔15日播种一次,春天播种结束期为立夏节前;秋天开始播种期为大暑过后,每间隔10天播种一次,秋天播种结束期为立秋节左右。
“一体化机械播种,更为考究。”他说,播种规格要根据行距60厘米、株距25~30厘米播种,保证亩株数在4000株左右。施肥方面,要求采用一次性基肥施肥法,亩用45%的高含量复合肥40~50公斤。
宜机化整治——
耕收全流程实现机械化作业
记者在大柱村双季甜糯玉米栽培基地示范区看到,这里的206亩土地不久前才完成农田宜机化改造,原本杂草丛生的坡地、闲置地焕然一新,被开垦成了整齐齐截、沟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
而在这些新开垦的土地上,农机人员熟练地驾驶着旋耕机、覆膜机、施肥播种机等辛勤耕作。“这206亩土地从平地到栽下玉米苗,他们仅仅花了3天时间。”四社社长龚明勇说,以往光翻耕这片丘陵山地,村民就需要花好几天。
而眼下在基地里最“打眼”的就是忙着铺设地膜的覆膜机。只见这台“大家伙”从一垄地“走”过,身后的地里便自动覆上了一层蓝色的地膜。吴绍兵告诉记者,此类蓝色光合生物降解地膜是由植物淀粉制作而成,应用后无需收回残膜,经过土壤微生物直接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信息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