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菇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珍稀食用菌。其菇体色泽洁白、肉质细腻、味道鲜美,以形似灵芝而得名。
白灵菇是我国食用菌家族的后起之秀。由于其自身独特的食用及药用价值,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使用阳光温室种植面积不时扩展,可谓产销两旺。但不少白灵菇种植者反映,在发菌和出菇过程中常遇到污染率高,发菌慢,不出菇,出菇晚,出菇率低,菇型差等问题。
为此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并结合自己近年来白灵菇的种植实践,就阳光温室白灵菇的发菌与出菇管理技术要点简述如下:
一、白灵菇的发菌管理:
白灵菇的发菌是白灵菇种植非常主要的一个环节。菌丝成长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白灵菇的产量。如果菌丝长得不梦想,后边的出菇管理再完美,白灵菇的产量也不会高。发菌梦想的菌袋(菌棒)标准是:在发菌过程中,菌丝浓密洁白,菌丝前端整齐一致。菌丝长满菌袋后非常坚硬结实,用力在地上摔有时都摔不开。将其掰开发现有大量白色菌丝。这类菌棒出菇时不但产量高,出菇后期也不会有任何杂菌污染,还可自然度夏秋天出菇。出完菇的袋子经自然干燥后又是梦想的灭菌燃料。
1、温度管理:白灵菇发菌温度管理的原则是:菌袋(菌棒)内的温度应抑制在20—24摄氏度。棚内空气的温度上限为26 摄氏度 。因白灵菇鲜品在11月底前价格较高(20元/千克左右),所以北方地区不少种植者为争取提早上市,8月份就开始生产菌棒并入棚发菌。
因此时气温仍然较高,菌袋入棚后要准时采取降温办法:
①、除降雨及大风天气外温室棚室白天晚上始终坚持通风状态。如温室棚室后墙无通风口要准时打建通风口,通风口的部位高于地表10厘米。塑料棚室的顶端及下边的塑料布和草帘要掀开30厘米以利透风降温。
②、白天晚上阳光温室上边的覆盖物不动(通风处除外),必要时加两层覆盖物。如果责任心不强,棚内温度达到30摄氏度左右,菌袋会大量发生污染。如果10月份早先生产菌袋,阳光温室的温度管理应重要考虑采取个别增温保温方法:
①、白天气温高时通风,晚上不通风。遇到阴天降雨及大风降温天气时不通风。
②、在阳光温室内覆盖一层遮阴率90%以上的遮阴网。这样白天可掀起草帘增温,晚上覆盖草帘保温。
2、湿度管理:白灵菇发菌湿度管理的原则是:湿度越低越好,尽量将湿度抑制在60%以下。如果阳光温室内湿度过大,同样会导致菌袋发生杂菌侵染。阳光温室内湿度的变化规律是白天湿度低而晚上湿度高。抑制湿度的办法如下:
①、阳光温室在摆放菌棒前将塑料布掀开充分通风暴晒。
②、在通道上撒个别石灰块用于汲取水汽。
③、雨雾天不通风。
3、通风管理:
有关专指出,高浓度的CO2可刺激白灵菇菌丝的成长,为了坚持发菌室内CO2的浓度,尽量减少通风换气,此类提法前边对而后边错。对,是.因为有科学依据;错,是.因为脱离生产实际。白灵菇菌丝成长需要足够的氧气,成长量越大氧气需求量越大,所以在白灵菇的发菌生产实践中,务必结合温度和湿度管理进行必要的通风换气,其目的就是加强发菌室内空气中的氧气,坚持空气新鲜并下降杂菌孢子的浓度。除坚持发菌大环境通风透气外,菌棒内氧气的提供也务必充分准时,否则菌丝成长缓慢,袋内原料易发生厌氧发酵。应对方法为:
①、菌丝萌发后在菌袋两头有菌种的位置用经75%的酒精消毒过的大号针扎4个通气孔,以利供氧。
②、菌丝长满菌袋两端的料面应准时将塑料绳去除。这里应小心,只是抽掉塑料绳而不松动或打开塑料袋,以免菌袋两端料面干燥影响后期产生原基。
白灵菇菌袋发菌,如果环境条件调控得当,杂菌污染应在5%以下,30天左右就能够长满菌袋。此时菌袋可进入后熟期管理。
二、白灵菇的后熟期管理:
白灵菇和真姬菇一样,菌丝长满菌袋后务必通过一段时间的后熟培养,才能达到生理成熟,否则即便创造出菇条件也不能正常出菇。生理成熟期的管理办法和发菌期的管理办法基本相同。袋温在20—24摄氏度,生理成熟期为30天左右。如果温度在20摄氏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理成熟的时间将会越长。生理成熟期菌袋温度的上限为 26摄氏度,超过26摄氏度尽管生理成熟期能够缩短,但白灵菇菌丝的生活力衰退,产量降低。菌袋的生理成熟过程,其实质是一个菌丝代谢积累养份的过程,温度太低或太高都会影响代谢的速度,从而延长菌袋生理成熟的时间。有人认为白灵菇菌袋生理成熟的体现为,菌袋表面发生斑点状菌皮。而白灵菇的生产实践表明,出现菌皮表明菌袋已生理成熟,而达到生理成熟并开始出菇的菌袋不一定出现菌皮。笔者认为,白灵菇菌袋出现菌皮,是.因为在后期培养时期温度较高,光芒较强所致。
在同一个阳光温室内,菌袋没有达到生理成熟所要求的时间与积温,但我们发现仍有少量菌袋产生原基开始出菇。遇到这类状况我们不要急于出菇,而是仍按白灵菇后熟期管理要求进行管理。如果此时降温出菇,由于多数菌袋仍没达到完全生理成熟,其结果是不但出菇率低,而且产量也低。白灵菇菌袋达到生理成熟前五天进行搔菌。搔菌的办法是:将菌袋两头打开,用已经75%酒精浸泡过的小钩,扒掉料面中间位置直径为3—4㎝范围内的菌种。小心尽量不要损害菌丝并快速将袋口拧死,以防料面水分蒸发。搔菌的目的就是避免白灵菇原基在老菌种块上出现,以便幼菇成长健壮。白灵菇菌袋搔菌五天后进入催菇管理阶段。
三、白灵菇的催菇管理:
白灵菇的催菇管理原则就是人为创造适合白灵菇产生原基的条件,使其出菇整齐,出菇率高。按照北方地区的气候特性及种植季节,阳光温室催菇管理要点如下:
1、温度:白灵菇催菇温度调控的原则是:①、昼夜温差在10摄氏度以上。②、晚上阳光温室内务必有低于10摄氏度的低温刺激,最好能抑制在3—8摄氏度。③、温差及低温刺激的天数在10天以上。详细办法为:白天恰当掀开草帘,室温坚持在15—18摄氏度,最高不能超过20摄氏度。夜间草帘所有打开。但最低温度不能低于0摄氏度。
2、湿度:白灵菇催菇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坚持在85%—95%。对于阳光温室种植白灵菇,达到这一湿度不是大问题。详细做法为:先将通道上的石灰块或石灰面收集备用,然后在地表和后墙上浇一次大水。此后如果发现湿度不够,可用喷雾器加湿。
3、通风与光芒:白灵菇催菇时,在保证催菇要求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尽量大通风,多通风,通风口昼夜不能关闭。白灵菇催菇时.要求光照度在1000勒克斯以上,这个光照过活光温室种植白灵菇很容易达到。
按以上的催菇办法折腾10~15天,就可看到菌袋两端产生圆柱状的白灵菇原基。此时催菇阶段结束,进入出菇管理阶段。
四、白灵菇的出菇管理:
1、温度:白灵菇进入出菇管理阶段温度应坚持在8~16摄氏度。温度太低子实体发育缓慢,温度太高子实体成长虽快,但菌盖薄商品价值较低。需要小心的是,白灵菇对温度较敏感,如果袋温超过25摄氏度后,原基有可能死亡,此后再想出菇可就难了。
2、湿度:白灵菇出菇阶段湿度坚持在80~90%,不要在菇体上喷水。同时避免菌袋或塑料布上的水珠滴在菇体上,以免产生污斑,下降商品价值。采菇前可恰当下降空气湿度,从而坚持菇体表面洁白。
3、通风与光照:
阳光温室良好的通风是生产优质白灵菇的主要条件之一。优质白灵菇的市场标准是:无柄或短柄,手掌状。如果阳光温室内通风不良,白灵菇子实体可长成倒马蹄形,柄粗长而菌盖小。这样的菇市场价值较低。所以在白灵菇的生产实践中在和谐好温度、湿度的前提下尽量坚持室内良好的通风状态。通风的目的,就是下降温室内CO2的浓度,促使菌盖的正常发育。因CO2比重较空气大,常沉积在阳光温室的下部,所以生产上要求后墙通风口的部位尽量低些,同时将棚室前边的塑料布掀起10~30㎝,使温室棚室前后出现空气对流。需要小心的是,若遇到大风天气,可准时关闭通风口及放下棚室前边已掀开的塑料布。
生产优质白灵菇还需有足够的散射光,光照度要求在1000勒克斯以上。但不能有直射光照到菌袋或菇体上。如果光芒过强,菌盖颜色变得土[被屏蔽]而非优质白灵菇的洁白色。
4、疏蕾:
当原基长至玉米粒大小时.要准时疏蕾。疏蕾需要大量人工,要提前做好预备,以免错过最佳疏蕾时间。
疏蕾原则如下:
①、菌袋重量在2.3kg以上,菌袋两头一边留一个幼菇,菌袋重量在2.3kg以下,每个菌袋只留一个幼菇。
②、留大菌蕾,去除小菌蕾。
③、留健壮蕾,去除成长势较弱的菌蕾。
④、留下菌盖大的菌蕾,去除柄长的菌蕾。
⑤、留下菇型圆整的菌蕾去除长条形菌蕾。
⑥、留下无斑点无伤痕的菌蕾。
⑦、留下直接在料面上长出的菌蕾,去除在菌种块上发生的菌蕾。
疏蕾时应小心如下几点:
①、疏蕾前应对疏蕾人员现场培训半天。
②、疏蕾时.要用自行车辅条做成的特殊疏蕾工具,每个菌袋的疏蕾都要将疏蕾工具用75%的酒精消毒一次,以免细菌性病害的交叉侵害,
③、疏蕾工具不能碰伤保留的幼菇及幼菇基部的菌丝。疏蕾工作要适期进行,不能过早或过晚。疏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白灵菇的一级品率。每个袋疏蕾后要剪去菌袋两头多余的塑料并按原来菌袋的放置部位放好。
五、白灵菇盖土出菇技术要点:
白灵菇出完第一茬菇的菌袋,在20~24摄氏度的条件下培养10天,再去除塑料袋,可进行盖土种植出第二茬菇。如果管理办法得当,第二茬菇的产量不比第一茬低多少。
1、盖土时间:
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菌袋盖土时间尽量安排在春节以前,这样春节过后,气温逐渐回升,可在4月底前第二茬菇出菇结束。如果盖土时间过晚,气温较高,二茬菇原基易受热死亡。
2、培土措施:
对于一头出菇的菌棒,可将没出菇的一头朝上立式盖土,对两头出菇的菌棒立式卧式培土都能够。但必需小心,不管是立式还是卧式培土,菌棒间一定留10㎝的孔隙。盖土不能过厚,菌棒似露非露为原则。盖土后浇大水一次。
3、温度抑制:
白灵菇培土出二茬菇的关键是抑制温度。在生产实践中,常常盖土后菌袋发热,幼菇死亡,二茬菇出菇失利。所以盖土后要小心料温的变化,温度抑制在14摄氏度以下,超过14摄氏度要采取部分降温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