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拉丁学名:Dendranthema morifolium(Ramat. )Tzvel.):在植物分类学中是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按种植形式分为多头菊、独本菊、大立菊、悬崖菊、艺菊、案头菊等种植类型;有按花瓣的外观形态分为园抱、退抱、反抱、乱抱、露心抱、飞午抱等种植类型。区别类型里的菊花又命名各种各样的品类名称。
在个别偏远的山区,有些村落郎中喜欢用自己采集的野菊花(又名苦薏)代替菊花(又名真菊)利用,其实,这类做法是错误的。菊花与野菊花虽为近缘植物,但它们却有许多差别之处,其重要差别在于:
成长环境区别:菊花为种植植物,因其产地不一样可分为杭菊花、滁菊花、亳菊花等;野菊花则为野生植物,它多成长在路边、丘陵、荒地、山坡等处,在我国的大一些地区均有分布。
形态和颜色区别:种植的菊花呈圆锥形或扁球形,其直径约为1.5-3.0厘米,其花色多样,有黄色、棕色和白色等品系;野菊花则呈类球形,其直径约为0.3-1.0厘米,其花色多呈棕黄色,有少数呈褐色。
功效和主治差别:菊花性味辛、甘、苦,微寒,可入肝经、肺经。它具有疏风清热、解毒明目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热伤风(桑菊饮)、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的目赤肿痛(杞菊地黄丸)以及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等症。研究表明,菊花具有下降血压、扩张冠状动脉、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高脂血症、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等病症。而野菊花性味苦、辛,微寒,也可入肺经、肝经。它的重要功效是清热解毒,常用于治疗痈肿、疗毒、咽喉肿痛、风火赤眼、皮肤瘙痒等症。其代表方有五味消毒饮。此外,野菊花与菊花一样,也具有一定的抗炎、抗病毒、降压和降血脂等作用。
昔人云:“真菊延龄,野菊泄人”。菊花既是一味中药,也是一种毒副作用极小的保健食品。而野菊花由于“气味苦辛惨烈”(李时珍语),长期或大量服用,会伤及脾胃阳气,使人发生胃部不适、纳少、肠鸣、大便稀溏等不良反应。所以,脾胃虚寒者及孕妇都不宜服用野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