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黄杨(EuonymusjaponicusThunb.)又名冬青卫矛、正木、七里香,为卫矛科卫矛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是园林中常见的绿篱植物和背景栽培材料。笔者经多年栽培实践,总结出一套大叶黄杨的种植管理技术,现介绍如下。
一、形态特性和常见种植变异
大叶黄杨高可达9米,小枝绿色,略具四棱形,老枝圆形,灰褐色,略有条纹。叶为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革质而有光泽,长3至6厘米,叶背白绿色,先端尖或钝,叶缘具细钝齿,两面无毛;叶柄长6至12毫米。花绿白色,5至20朵组成聚伞花序,生于新枝叶腋处,花期6至7月;果为蒴果,近球形,径8至10毫米,淡粉红色,具桔红色假种皮,10月成熟。
大叶黄杨的常见种植变异有:金边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Thunb.cv.vatusAureus),金心大叶黄杨穴EuonymusjaponicusThunb.cv.Aureus雪,银边大叶黄杨穴穴EuonymusjaponicusThunbcv.Albo-marginatus雪,银斑大叶黄杨
穴EuonymusjaponicusThunb.cv.LatifoliusAlbo-marginatus雪等。
二、对种植环境的选择
大叶黄杨喜光,也耐阴,在日光充沛处和半阴处能正常成长,在大树下和过度荫蔽处则成长不良,枝条容易疯长熏枝叶稀少、发黄且叶子较薄。
大叶黄杨对土壤要求不严,壤土、轻粘土、素沙土均适宜其成长,但以沙壤土中成长最好,土壤过粘也不利其成长,不易生新根。
大叶黄杨有一定的耐盐碱力,在pH值为8.9、含盐量为0.2%的盐碱土中能正常成长。
大叶黄杨喜湿润环境,既不耐涝也不耐旱,在低洼处和高燥处均成长不良,栽培时应选择适宜地点。
大叶黄杨喜温暖环境,在北京及以南地区可安全越冬,温度低于-19摄氏度易受冻害,当年栽培的苗和成长未满3年的新苗应采取防寒办法。
三、水肥管理
大叶黄杨喜湿润环境,栽培后应立即浇头水,第二天浇二水,第五天浇三水,三水过后要准时松土葆商,并视天气状况浇水,以坚持土壤湿润而不积水为宜。夏季气温高时也应准时浇水,并对其进行叶面喷雾,需要小心的是夏天浇水只能在早晚气温较低时进行,晌午温度高时则不宜浇水,夏季大雨后,要准时将积水排解,积水时间过长容易引起根系因缺氧而腐烂,从而使植株落叶或死亡。
入冬前应于10月底至11月初浇足浇透防冻水;3月中旬也应浇足浇透返青水,这次水对植株全年的成长至关主要,因为春天风力较大且持续时间长,缺水会影响新叶的萌发。
大叶黄杨喜肥,在栽植时应施足基肥,肥料以腐熟肥、圈肥或烘干鸡粪为好,基肥要与栽培土充分拌匀,若不拌匀,栽培后根系会被灼伤;在进入正常管理后,每年仲春修剪后施用一次氮肥,可使植株枝繁叶茂;在初秋施用一次磷、钾复合肥,可使当年生新枝条加快木质化,利于植株安全越冬。在植株成长不良时,可采取叶面喷施的办法来施肥,常用的有0.5%尿素溶液和0.2%磷酸二氢钾溶液,可使植株加快成长。
四、病虫害防治和治疗
1.常见虫害
大叶黄杨常见虫害有:龟蜡蚧、黄杨斑蛾、咖啡木蠹蛾、黄杨尺蛾、袋蛾、刺蛾、卷叶蛾、巢蛾、黄杨绢野螟、蚜虫等。如有龟蜡蚧出现,可在树木休眠期喷3至5波美度石硫合剂防治和治疗越冬介壳虫,在孵化不久或介壳尚未产生期,喷施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进行喷杀;如有黄杨斑蛾和黄杨尺蛾形成,物理防治和治疗办法可用黑光灯诱杀,幼虫危害期,可用25%灭幼脲3号胶悬剂1000倍液喷杀;如有袋蛾、刺蛾、卷叶蛾、巢蛾产生,可用Bt乳剂500至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00倍液进行喷杀;如有黄杨卷叶蛾形成,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1%灭杀毙乳剂1500倍液进行喷杀;如有咖啡木蠹蛾产生,则应采取多管齐下的对策来防治和治疗,对幼虫可采取枝干打孔注射40%氧化乐果乳油原液,根部埋施呋喃丹颗粒(每平方米50克,埋施后要准时浇水)的办法来防治和治疗,成虫产卵期可在植株基部喷施500倍辛硫磷或1000倍敌杀死进行杀灭。
2.常见病害
(1)大叶黄杨褐斑病发病症状和发病规律:大叶黄杨褐斑病重要为害大叶黄杨的叶子,重者可使叶子提早脱落,树势减弱。发病初期体现为叶子上具有深黄色圆状斑点,后逐渐变成褐色,夏天高温高湿为发病高峰期。病斑逐渐发展为不规则状,发病后期,病斑变为赭石色或灰色。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子座在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天出现分生孢子,随风雨或浇水传播。
防治和治疗办法:准时清除落叶并烧毁,减少侵害源;早春喷施3至5波美度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原体,增加水肥管理,增强树势,提升植株的抗病能力;增加通风透光,准时修剪过密枝条;发病期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颗粒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颗粒700倍液,每7天一次,间断喷3至4次防效明显。
(2)大叶黄杨白粉病发病症状和发病规律:大叶黄杨白粉病重要为害大叶黄杨的叶子和嫩梢。发病时,叶子上着生白色圆形斑。随着病斑的不时扩大,连接成不规则状大病斑,并有白色粉状物,发病严重者可使嫩叶畸形,老叶皱缩,嫩梢萎缩。华北中部从3月初至10月中下旬均有发病,病原菌在秋末和初冬形成灰色膜状菌层越冬,春季温度适宜可出现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浇水传播。
防治和治疗措施:冬天准时清除落叶并烧毁;发病时可喷施70%硫菌灵可湿性颗粒1000倍液或用10%多效霉素可湿性颗粒5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颗粒1000倍液喷雾,7至10天一次,间断喷3至4次可有用防治和治疗病害。
(3)大叶黄杨煤污病发病症状及发病规律:大叶黄杨煤污病重要感染大叶黄杨的叶子,发病初期病斑呈点片状煤烟,早先逐渐扩展连接成片,重者可覆盖整个叶面。此病系多种煤污菌侵害所致,病菌重要寄生在蚜虫、介壳虫等排泄物和分泌物上。在荫蔽、高湿、高柔和通风不良的状况下极易出现此病。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在寄主植物上越冬,翌春寄主植物上发生介壳虫和蚜虫排泄物或分泌物时,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便萌发,对植株叶子进行侵害,病菌可多次侵害,使病害反复形成。
防治和治疗对策:准时杀灭蚜虫、介壳虫;栽培不可过密,准时修剪,增加通风透光;如有出现可喷洒0.3波美度石硫合剂两次,每15天一次,或在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颗粒1000倍液,每10天一次,间断喷2至3次可有用防治和治疗病害。
(4)大叶黄杨立枯病发病症状及发病规律:大叶黄杨染病初期体现为一些枝条的上部叶子青干失水,继而整个枝条和全株呈青枯失水状,最终叶子呈黄白色而整株死亡。病原菌多从根部伤口侵入,也可直接侵入植株。一般5月中旬开始发病,7、8两月为发病高峰期,有的植株从发病到死亡不超过一周。
防治和治疗对策:增加疫情检查,不引进带病植株;增加水肥管理,提升植株抗病力,种植地应坚持湿润,但不能积水;如发现有患病植株应准时将病株拔除烧毁,对种植地每平方米内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浇灌消毒,用量为5至6公斤/平方米,间断浇灌三次,每次间隔5天;也可用硫磺粉0.5公斤与土壤充分拌匀,进行消毒;对于初发病的植株,如病症较轻,可在用杀菌剂灌根的同时,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65%代森锌1000倍液对植株进行交替喷雾,连喷2至3次,可有用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