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菖蒲,别名:十样锦、剑兰、菖兰、荸荠莲,拉丁文名:Vaniot Houtt,鸢尾科、唐菖蒲属多年生草本。球茎扁圆球形,其原种来自南非好望角,经多次种间杂交而成,种植品系广布世界各地。花茎高出叶上,花冠筒呈膨大的漏斗形,花色有红、黄色、紫、白色、蓝等单色或复色品类。世界各地普遍种植。重要生产国为美国、荷兰、以色列及日本等。唐菖蒲为主要的鲜切花,可作花篮、花束、瓶插等。可布置花境及专类花坛。矮生品类可盆栽观赏。它与切花月季、康乃馨和扶郎花被誉为“世界四大切花”。品类有忧郁唐菖蒲、甘德唐菖蒲等。另茎叶可提取维生素C。
一、唐菖蒲对土壤的要求
唐菖蒲应栽培在通气透水性良好的砂壤土中,若栽培地的土壤比较粘重,可在栽培前掺入有机肥、秸杆或沙子进行改良后再栽培。唐菖蒲要求土壤pH值在6~7之间,土壤pH值低于5会导致氟毒害。为提升土壤pH值,须于栽培前一个月在土壤中加入石灰(同土壤混在一起匀称)进行矫正。土壤pH值高于7.5则会导致缺素症,可经过在土壤中增施有机肥来预防。唐菖蒲最常见的缺素症是缺铁,一般在栽培前往土壤中施加螯合铁溶液进行预防。此外,唐菖蒲对盐分很敏感,土壤的EC值应小于2ms/cm,土壤中氯的含量必需低于50毫克/升,温室灌溉水中氯的含量不能高于200毫克/升,否则,盐分太高,特别是氯的含量太高常常会阻碍植株根系成长,从而影响开花。因此有条件可在栽培前6周对土壤的养分条件、盐分含量以及酸碱度进行测定,以便有针对性采取改良办法。
二、栽培前的预备
1、土壤消毒:如果土壤的前茬种过唐菖蒲、鸢尾、小苍兰或其他鸢尾科植物,则在栽培前务必对土壤彻底消毒,否则可能会酿成土传病害的出现(消毒措施同百合)。当然,6年未种过鸢尾科植物的土壤不用消毒,能够直接栽培。
2、种球消毒:栽培前务必用千分之一的克菌丹、百菌清、多菌灵、高锰酸钾等水溶液浸泡17分钟进行种球消毒。
3、种球贮藏:种球到达后需立刻打开包装,以防止菌类的滋生和种球生根、长芽。打开包装应尽快播种,如果不能准时种完,能够在通风良好的干燥处进行短期贮存,1~5月为17~20摄氏度,6~12月为5~9摄氏度。
三、栽培的深度和密度
1、栽培方式:漫灌方式用平畦,喷灌方式用平畦或高畦。
2、栽培密度:栽培密度对植株的坚实度和花的品质有决意性影响。
所以在栽培密度的肯定i,il,须慎重。栽培密度要依据品系、种球大小及种植季节而定,一般状况下春天的种植密度大于秋天。下面是种球大小同种植密度的关系,供大家参考:
种球规格(cm)6~88~1010~1212~1414以上
平方米种球数60~8050~7050~7030~6030~60
3、栽培深度:栽培深度要依土壤形态和栽培时间而定,一般来说,种在粘重土壤中要比疏松土壤中的深度浅部分,春天的深度比秋天的要浅部分,一般深度为5~10厘米。
四、栽培后的管理
1、温度:唐菖蒲栽培后两周内应坚持夜温12~C,白天22摄氏度,出芽后夜温可升至13~14摄氏度,白天23~25摄氏度。在第3片叶片刚看见到第6、7片叶子形成的这段时间是唐昌蒲的花芽分化期,此时期若温度偏低会导致盲花,使开花率下降:温度偏高,会出现消蕾。唐菖蒲成长时期的平均温度将决意其成长周期,具体见下:
平均温度(摄氏度)12152025
成长周期(天)110~12090~l0060~70
2、湿度:栽培前土壤需先浇一次水,以保证栽培时土壤的湿润,栽培后两周内不需浇水。在唐菖蒲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土壤始终要坚持湿润,若土壤干燥,可选在晴天的上午浇水,有时还需覆盖物来坚持土壤湿度。3~7片叶时水分供应要丰富,否则会影响花芽产生。
3、光照:唐菖蒲属长日照花卉,尤其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较强的光照,特别是叶片萌发后,植株则经过光合作用制造营养来维持成长。3~7片叶时(花芽分化期)光照不足,会引起叶同化作用出现的养份不足,使开花受到影响,所以第三片叶产生至开花应尽可能加强光照。
4、通风:通风过程中要特别小心温室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波动幅度不能太剧烈:
5、肥料:在唐菖蒲栽培后的前几周,种球本身可以供给足够的营养物质,使植株不错地成长,而且新栽培球茎的根对盐分很敏感,所以一般状况下在栽培后几周(第3~4周)才开始施肥,当第3片叶片抽出时,每亩追施12~18千克的颗粒状硝酸钙.可分三次追入。在苗期还要进行追肥,尤其是磷钾肥,这样既可提升切花和球茎的质量,同时还可加强植株的抗病,抗倒伏能力,追肥一般在苗期,旺盛成长期,开花前后及养球时期进行,以少量多次为原则。
五、唐菖蒲切花的采收和储藏
当花穗的第一朵花显色时,就能够采收。采收后捆扎放入10%STS和杀菌剂的水溶液中处理24小时,包装于保湿箱中,在4~5摄氏度下贮存l~3周。
过早采收会使花开得不佳,过晚则不利于采后的处理及运送。采收后的贮藏及运送过程中,最好坚持切花直立。贮藏时.要坚持花朵干燥并尽量使冷库的温度坚持在2~5摄氏度。
六、唐菖蒲常见病虫害及防治和治疗办法
1、立枯病、腐烂病
因素:水分过大、通风不佳、温度过高。
防治和治疗:硫酸铜1kg加水500~1000千克,配成水溶液喷雾。
2、干稍病
起因:土壤含水量低于30%,气温在29摄氏度以上,空气湿度在60%以下防治和治疗:(1)用40万单位的青霉素,在依靠地表处用注射针注射球茎,疗效达95%以上,用800倍的多菌灵药液喷施,也有一定预防治和治疗疗作用。(2)去掉发病叶片,避免干旱,使土壤含水量在50%左右,空气湿度70%左右,温度20~25摄氏度,防止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氮、磷、钾合理搭配。
3、锈病:
气温在25摄氏度,相对湿度85%以上时易发此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粘重、栽培密度过大、通风条件不佳的条件下,发病严重。氮肥施用过量,也易致锈病的形成。
防治和治疗:(1)栽培密度合理,使植株坚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2)发病初期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80%代森锌500倍液或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每隔10~15天喷洒1次,共3次。
4、线虫
为害根部,酿成全株枯黄死亡。
防治和治疗:20%可湿性螨卵酯1千克,水800~1600千克溶液喷雾流至根部或在定值前用呋喃丹、威百亩、棉隆、杀线酯、二溴乙烯等施入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