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学名:Cymbidium ssp.):附生或地生草本,叶数枚至多枚,通常生于假鳞茎基部或下部节上,二列,带状或罕有倒披针形至狭椭圆形,基部一般有宽阔的鞘并围抱假鳞茎,有关节。总状花序具数花或多花,颜色有白、纯白、白绿、黄绿、淡黄、淡黄褐、黄、红、青、紫。
中国传统名花中的兰花仅指分布在中国兰属植物中的若干种地生兰,如春兰、惠兰、建兰、墨兰和寒兰等,即通常所指的“中国兰”。这一类兰花与花大色艳的热带兰花大不相同,没有醒目的艳态,没有硕大的花、叶,却具有朴素文静、淡雅高洁的气质,很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标准。在中国有一千余年的种植历史。 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通常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交”喻友谊之真。也有借兰来表达清纯的爱情,“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寻得幽兰报亲信,一枝聊赠梦潇湘”。1985年5月兰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四。 兰花炭疽病是华南地区兰花种植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国内出现较普遍,且危害兰花的严重病害,除兰花外,还为害一品红、茉莉、女贞、佛手、朱槿等。
一、症状特性:发病初期在叶子上发生红褐色小点,早先发展为灰褐色至灰白色的大斑。叶上病斑半圆形、圆形、椭圆形、菱形以至不规则多种,大小不等,病斑长为0.5至1.2厘米,宽0.3至0.5厘米。其病斑有的相互连合为大斑块或自叶尖向下逐步枯死。病斑深褐色,或中部呈灰白色,有的病斑周围具有黄绿色晕圈。后期病斑上散生针头状小黑点(病菌分孢盘),经致病斑易破裂,导致叶枯黄段状枯死,下降观赏价值。
二、病原及产生规律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胶孢炭疽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分孢盘在发病叶片或遗落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翌年发生分生孢子,经淋雨和昆虫传播,从气孔和伤口侵入。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 20至25摄氏度,相对湿度高于80%以上。在广州地区越冬期不显著,初春温度和湿度适宜时即可感染,尤其是5至6月高温、多雨季节及间断阴雨的天气,或9至 10月秋雨多或台风多的年份发病为盛。尤其高湿闷热、时晴时雨(或阵雨)天气,肥水管理不善,置盆过密、叶子交错擦伤、植株冻害等均可使其发病加重。在北方温室或家庭盆栽兰花也常年产生,植株过密、喷淋浇水、受到霜害、盆土过粘、排水不良等更易发病。
三、防治和治疗措施
①增加兰花养护管理:如栽培不要过密,小心防止冻害和霜害,操作中尽量不伤及植株。不宜用瓷盆栽培,浇水尽量选择灌水、不要淋浇。室内要通风、透光。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增强兰花的抗病性。
②消灭病原:冬、春天剪除发病叶片,准时清除落叶及拔除发病叶片、残叶,集中烧毁,以减少侵害来源。然后向地表、盆面、株上全面喷施0.5%至1%波尔多液1至2次。
③药剂防治和治疗:发病初期喷施50%炭疽福美可湿粉剂500倍液,或30%特富灵可湿粉剂2000倍液,隔10天喷1次,间断3至4次,即可抑制病情。发病期可用50%复方硫菌灵可湿粉剂8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700倍液,25%应得悬浮剂1000至1500倍液,50%施保力可湿粉剂10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75%百菌清可湿粉剂(1∶1)1000至1500倍液、65%多克菌可湿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粉剂+70%代高乐可湿粉800至1000倍液或25%炭特灵500倍液,每隔7至10天喷1次,交替喷3至4次,防效显著。
④定期喷药呵护新生叶子:可用1%波尔多液,75%百菌清+70%托布津(1∶1)800倍液、80%炭疽福美600倍液、50%苯来特可湿粉剂800倍液,或20%三环唑800倍液,隔7至10天喷1次,间断3至4次,防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