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菇又名兰花菇、苞脚菇起源于广东韶关的南华寺中,300年前我国已开始人工种植,在20世纪约30年代由华侨传入世界各国,是一种主要的热带亚热带菇类,是世界上第三大种植食用菌,我国草菇产量居世界之首,重要分布于华南地区。 草菇营养物质充足,味道鲜美。每100g鲜菇含207.7mg维生素C,2.6g糖分,2.68g粗蛋白,2.24g脂肪,0.91g灰分。草菇蛋白质含18种氨基酸,其中必须氨基酸占40.47~44.47%。此外,还含有磷、钾、钙等多种矿质元素。
种植季节草菇菌丝体成长的适温范围摄氏度为15-35摄氏度,最适宜温度为30-35摄氏度,子实体成长的温度为26-34摄氏度,最适宜的温度为28-30摄氏度。从堆料到出菇结束约需1个多月,是目前种植的食用菌中需求温度最高,成长周期最短的类型。按照草菇对温度的要求,各地可选择恰当的种植期间。
种植原料 棉子壳、废棉、麦秸、稻草、玉米芯、玉米秸、花生壳及种植完平菇等均可利用。要选用干燥、无霉变的新鲜草料。 场地选择与处理菜棚、菇棚、室内、室外、树林下、阳畦、大田、果园等场所均可生产。棚室要加覆盖物,并在利用前撒石灰粉消毒,老菇棚要进行熏蒸,杀虫灭菌。
原料处理在菇棚附近,挖1个长6米,宽2.5米,深0.8米左右的土坑(土坑大小可按照原料用量灵敏掌握)。将挖出的土培在坑的四周,使土坑深度加强至1.5米。在坑内铺1层厚塑料膜,而后,铺1层草料,如此进行,直到填满为止,最上层为石灰粉,石灰总量约为草料总量的8%。在草料上面加压沉淀,以防草料上浮。最后,往土坑里灌水,直至没过草料为止。
同时,把麦秸总量8%-10%的麸皮装入袋中浸泡,泡24-36小时。 入棚 建池 播种把泡过的草料挑出,沥水半小时后入棚。南北向建畦,畦宽0.9-1.0米。先铺1层厚20厘米左右的草,再撒上1层处理过的麸皮。用手整平,稍压实后播第 1层种。按每平方米0.75公斤的播种量,取出1/3的菌种,掰成拇指肚大小的块,再按穴距和行距均为10厘米左右的规格,在哇两边分别点播2行菌种。
中央位置,;因料温会太高而灼伤菌种,故不播。之后,再铺1层厚为15厘米左右的料草和麸皮,把剩余的3/2菌种所有点播在整个床面上。最后,在床面上薄薄地撒1层草料,以呵护菌种。用木板恰当压实后,将垄做成弧形,以利培土。料的总厚度为30-35厘米,畦间走道宽30厘米。 培土 盖膜把畦床压成弧形后,在料面上盖1层2~4厘米厚的黏性土壤。可在走道内拌入一些腐熟的发酵粪肥。盖土完毕,在床面上覆1层农膜,以保温保湿。废旧的薄膜要用石灰水或高锰酸钾消毒后再用。覆膜完毕,在料内插1支温度计,每天观测温度,将其抑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料温不要超过40摄氏度,如超过,要立刻撤膜通风,并在畦床上用木棍打眼散热。 发苗 支拱覆膜3天后,每天掀膜通风几次,每次持续10~30分钟。到第7-8天,菌种即可布满床面。此进,应在畦床上支拱,拱上覆盖薄膜。将拱棚两头打开一半通风,两面不要盖得太严。如温、湿度适宜,也可不用拱棚。
出茹管理 播种后10天左右便开始出茹,此进,要堤防掀膜通风。待出菇多时,在走道内灌水,保湿、降温。如温、湿度适宜,要撤膜通风,避免高温使菇蕾死亡。如畦床过干,可在棚边挖1个小坑,铺上薄膜,放入凉水,预热后喷洒床面。
采收 现蕾后2-天采收,每潮采4-5天,每天采2-3次。隔3-5天,第二潮菇又发生了,一般能采一3-4潮菇,整个采菇期为20-2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