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进一步提升人们对雀舌栀子的认识与了解,更好地使用和推广雀舌栀子,就雀舌栀子的植物学特性、生态学特征、养殖与种植技术及使用前景作了阐述。
关键词 地被植物;雀舌栀子;种植技术;使用前景
雀舌栀子(G.radicans)又名小花栀子、雀舌花,为茜草科栀子属植物,是作盆栽、盆景、地被植物的优异植物。
1、植物学特点
常绿灌木,植株矮生平卧。枝丛生,干灰色,小枝绿色。叶小狭长,倒披针形,对生或三叶轮生,有短柄,革质,色深绿,有光泽,托叶鞘状。花期4~6月,白色,重瓣,具浓郁芳香,有短梗,单生于枝顶。果实卵形,果熟期为10~11月。
2、生态学特点
雀舌栀子原产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性喜温暖湿润,好日光,耐高温,适宜成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轻粘性酸性土壤中。在碱性土壤中种植时易黄化,是典型的酸性花卉。稍耐寒,温度在~12摄氏度以下叶子会受冻害而脱落。萌芽力、萌蘖力均强,耐修剪。
3、养殖技术
雀舌栀子养殖有播种、扦插、压条养殖3种,苗圃生产常以扦插为主。扦插养殖极易成活,南方地区可在3-10月,北方地区可在5-6月间扦插,以春天扦插成活率最高。可扦插在花盆中或露天苗床上,应选用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河沙,扦插时从成长健壮的母株上剪取一至二年生的枝条,截成5-10cm左右的插条,每段要有3个以上的节点,于插条下部1/3处剪去叶子,上部可保留2~4片叶,以进行同化作用,促进插条生根。为了减少蒸发,利于成活,可将保留的每张叶子剪去一半,然后将下端剪口放入500 mg/千克生根粉溶液中迅速浸渍15s,取出稍晾干药液后随即扦插。插前在整理好的苗床上用小木棍打孔,再将插条的1/3插入孔内,用周围土壤压紧。插后用喷壶浇足水,早先坚持土壤湿润,不宜过于潮湿。为避免日光直射,可搭棚架,用遮阳网遮阳。插条约1个月后能够生根,成活后每隔15d可施10%淡薄腐熟人粪尿或饼肥水。约3个月后,选择阴天出圃订植。也可用水插法进行养殖,成活率接近100%,多于4-7月进行,剪下插穗仅保留顶端的2个叶子和顶芽,插在盛有清水的器皿中,要经常换水,以免切口腐烂,3周后即开始生根。
4、种植管理
4.1土壤
选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种植。大田种植应分厢,以利排水与锄草,一般以1.0-1.2m为宜,若土壤呈中性或碱性,应适时浇灌矾肥水或叶面喷洒硫酸亚铁溶液。
4.2种植
用扦插苗移植,要保证植株的根系充分紧锁,宜选阴天或晴天早晚进行,栽培密度为10cm×10cm左右,栽90~105万株/hm2,栽后准时浇透水。
4.3肥水管理
(1)施肥。雀舌栀子不是十分喜肥的花卉,土壤贫瘠也会成长旺盛,但在苗圃生产应在成长期内给予合理施肥。每隔10d施1次腐熟的人粪尿或饼肥,在施肥前1d应停止浇水,施肥的当天同时浇1次透水。10月中旬后停止施肥。
(2)浇水。雀舌栀子喜大水,有人叫它“水栀子”。夏天入伏后天气炎热,要适量浇水。夏天以软水浇灌为宜,因硬水中含钙、镁盐类较多,这对雀舌栀子的成长十分不利,轻则枝叶变黄,重则很快死去。为了克服土壤和水质的碱性,在成长季节里每周浇1次矾肥水,使雀舌栀子坚持枝叶浓绿。
4.4病虫害防治和治疗
雀舌栀子易出现叶片发黄的黄化病。黄化病由多种 因素导致,故须采取区别方法进行防治和治疗。①缺肥。此类黄化病从植株下部老叶开始,逐渐向新叶蔓延。②缺氮。单纯叶黄,新叶小而脆。③缺钾。老叶由绿色变为褐色。④缺磷。老叶呈紫红或暗红色。对以上诸种状况,可追施腐熟的人粪尿或饼肥。雀舌栀子在夏天高温及通风不良时偶会出现介壳虫、红蜘蛛为害,可喷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防介壳虫,40%三氯杀螨醇乳油1 000~1 500倍液防治和治疗红蜘蛛,有良好的成效。
5、利用前景
雀舌栀子植株矮生,通常不超过20cm,一般条件下无需修剪。枝条紧凑,叶子浓密,贴伏地面,能发生平整、致密的地被层,覆盖成效好。此外,它的观赏价值也很高,叶终年常绿、青翠欲滴,花色洁白、花香浓郁,是深受大众喜爱、花叶俱佳的观赏植物。在南方地区,大多数数草坪与地被植物冬天都展现区别程度的枯黄征象,因此越在冬天越能突显出雀舌栀子的价值。此外,雀舌栀子花香浓郁,除可供观赏,也可供佩带,其果还可作药用,有消炎解毒之功效。雀舌栀子叶常绿,具有抗烟尘、抗二氧化硫能力,是一种梦想的环保绿化花卉。其适应性强,养殖容易,成长速度快,所以生产成本相对同类植物一般要低;由于耐旱耐瘠、耐阴耐涝,可粗放管理,所以管理成本相对同类植物也要低。雀舌栀子既具有作为地被植物的条件,又有极高观赏价值,利用成本较之同类植物要低许多,因此具有很广泛的利用价值与开发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