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及为害】该病出现在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和伊春林区,危害红皮云杉(Piceakoraiensis)16-21年生人工林,在被害林分中,天然更新的臭松(Abiesnephrolepis)、红松(Pinuskoraiensis)幼树也染病。在枝和叶上成长毡状菌丝层,导致凋萎和毡枯。从树冠下部向上蔓延,沿主干呈锥形扩大。树冠下部四分之一处,枝叶被害率可达50%以上;树冠下部三分之一处,枝叶被害率可达30%-50%;树冠二分之一处,枝叶被害率在30%以下。被害严重时,几乎整个树冠枝叶被害萎黄枯死。
【症状】病初在树冠下部稠密处的枝和叶上成长蛛网状菌丝体,缠绕叶和小枝,逐渐产生菌丝。在枝和叶基部下面产生一层毡状菌丝层,厚约1-2mm,逐渐向绿色的枝叶蔓延。初灰白色,渐变成灰色,被害枝上表面,产生黑色霉层。剥开菌丝层、皮层组织仍为绿色,输导组织完好,因此顶部枝叶正常。当被害严重时,小枝和叶完全被毡状菌丝层覆盖,产生一个菌丝套膜,甚至在皮下也能发生菌丝膜,使皮孔和气孔堵塞窒息,导致枝叶枯黄凋萎死亡,其后在菌丝层内或上面,成群或并生黑色球状物,即病菌子囊壳。
【病原】为拟蔓毛座坚壳菌(RoselliniaherpotrichioidesHepting&Davidson)。子囊壳群生或并生,密集于毡状菌丝层上或埋在菌丝层内。近球形,暗褐色,炭质,直径501-855μm,有显著的黑色乳头状孔口。子囊圆柱形,有短柄,顶端加厚,中央有一小孔道和一个淀粉质的顶环(塞子)。用Melze液染色变蓝,180-207μm×10.5-13.6μm。子囊孢子单行斜列,单胞,不等边椭圆形至方形,在一侧有芽缝,有时两端尖,内含1-2个油球,20-24μm×8.5-10μm。
子囊孢子在水滴内不萌发,但在2%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等养份液内能够萌发,改用2%麦芽糖琼脂膜作孢子萌发试验,萌发率明显增高。
【发病规律】病菌以子囊壳在寄主菌丝层内越冬。子囊孢子为初次侵害来源,通常附生于寄主体表。当苗木或林分过密、夏天连雨、高湿时,该菌可快速成长,繁育和蔓延,对寄主酿成危害。据在黑龙江省绥棱林业局调查同一立地条件下,红皮云杉人工林中,郁闭度越大,阴坡、坡下、林内和未经抚养的林分,发病都重。
【防治和治疗对策】对过密的林分准时采取清林、修枝和透光伐等营林办法,可减清病害,其中以透光伐防病成效明显。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显著降低,防效可达91.2%。有条件时,用75%百菌清烟剂防治和治疗,用药量为15公斤/ha,具有一定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