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蕨(拉丁学名:Asplenium nidus),又名山苏花,为铁角蕨科巢蕨属下的一个种,属多年生阴生草本观叶植物。植株高80~100厘米,根状茎直立,粗短,木质,粗约2厘米,深棕色,先端密被鳞片;鳞片阔披针形,长约1厘米,先端渐尖,全缘,薄膜质,深棕色,稍有光泽。鸟巢蕨是一种附生的蕨类植物,原生于亚洲东南部、澳大利亚东部、印度尼西亚、印度和非洲东部等,在中国热带地区广泛分布;有茁壮筋骨、活血祛瘀的作用,也可用于跌打损害、骨折、血瘀、头痛、血淋、阳痿、淋病。
【养殖对策】通常用孢子播种和分株法养殖。
3月或7-8月,从叶子上刮下成熟的孢子,用2份腐叶土、1份细沙混在一起作基质,装入小花盆铺平压实,消毒后放在浅水中充分湿润,匀称撒播孢子,盖上玻片保湿。在24摄氏度下,每阳光照12h,光强3000Lx,约6-8天孢子萌发,2个月后原叶体的精于器和颈卵器成熟,此时小心喷水,为受精创造条件。不久会有大量幼孢子体发生,待长出3-4片叶时可进行移植。
分株养殖因很少有分枝出现,故不能用分离子株的对策。分株养殖简单易行,但易损坏株形,恢复很慢。可于4月中下旬将成长健壮的植株从基个别切成4块,并将叶子剪短1/3-1/2,使每块带有一些叶子和根茎,单独盆栽成为新的植株。盆栽后放在温度20摄氏度以上、半阴和空气湿度比较高的地方,使伤口尽快愈合。盆中种植材料稍湿润,不可太潮湿,否则容易腐烂,待新叶子长出后可逐步恢复原来的形状。
【种植管理】鸟巢蕨喜高湿弱光环境,可常年置于室内培养,在日常养护管理中,切忌烈日照射,否则叶色变劣,影响观赏价值。在春秋天节可短期放在室外大树荫下有利其成长,促进叶子更富有光泽。多采用悬挂式种植,亦可盆栽。喜微酸性土壤。种植鸟巢蕨可用腐叶土、园土和河沙等量混在一起,另加少量饼肥、蕨根、树皮块、苔藓和碎砖块等作盆栽基质。选用盆壁及盆底多孔的花盆或多孔的塑料筐为器皿。盆底部填充颗粒较大的碎砖块,上面再用蕨根、树皮块等将鸟巢蕨的根栽植在盆中。春夏秋3季可遮去50%以上的日光,冬天遮去20%-30%。光弱叶子薄而宽,鲜绿色;光过强,叶子发黄,成长受阻。成长季节可大量、有规律的浇水,喜肥沃,每2-3周施一次氮钾混在一起的薄肥,合理施肥可促使植株长出大量新叶;为了使鸟巢蕨成长加倍旺盛,每月可用0.1%尿素根外追肥,使其叶面加倍鲜亮,浓绿,并用0.2%磷酸二氢钾水溶液或叶面喷洒,可提升其抗逆性及新苗萌发能力。
缺肥或空气干燥,可导致叶缘展现棕色。夏天除大量浇水外,每天还应多喷水,坚持叶面光洁,经常喷雾,以坚持空气湿度,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80%以上。但需小心盆内不可积水和过于潮湿。如植株缺水或空气干燥,常易导致叶缘干枯卷曲。成长适温为20-22摄氏度,冬天应坚持室温在10摄氏度以上,停止施肥,浇水也宜少,坚持盆土稍湿润即可。一般2-3年换一次盆,所选器具要堤防排水良好。
线虫可为害叶子,产生褐色网状线斑,可用克线丹防治和治疗。有时蛞蝓也会侵袭叶子,应准时刮除。抗病虫害能力极强,通常只要水分掌握恰当,不要过干、过湿,一般不会受病虫害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