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矮株型矮小,为矮种兰,是地生兰中的一个新种,大约分布于横断山区与云贵高原之间过渡地带内的某些特殊小环境中,是一个区域性的特有种。笔者于1991年底至1992年3月在四川凉山民族自治州南部河谷地带发现有珍珠矮的野生群落分市,并先后多次对其野外生境及形态特性进行了较认真的观察和记录,采集个别植株进行家养种植,现将大概状况记述如下。
一、生境
分布地带南北长约25公里,北端海拔最高点约1250米,往南渐次下降在海拔1000米左右。分布区仅在北南走向的大山脉之西坡(东坡相同条件地带未见有分布);植被为中幼龄的斜阔混交疏林,荫蔽度50%-65%;土壤属微酸性的红黄壤,含少量黄砂,土质粘重,腐殖质极少。该地属亚热带季节气侯干热河谷类型,年均雨量不足1000毫米,90%降水集中5-10月(雨季)。其余半年的旱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冬春温暖干燥,夏秋炎热多雨,常温为28-35摄氏度,极温可达40摄氏度,冬天极少霜雾。
凉山州的大部城镇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这个高度以下都属人烟稠密区,耕地、村庄、林地交错,林地的边缘地带多属牧地和人员频繁运动区。珍珠矮即成长在此类几乎与人”朝夕相处”的浅丘疏林地带,很多群落就成长在山村农户的房前屋后或村道两旁的荒坡上或来水灌木丛中。不少植株完全裸露在无遮无拦的黄土坡上,日光灼热又不近沟谷溪水,然而成长良好。林渐密则分布渐稀,中高以上密林山地则完全消逝。采兰数载,横断山区的生兰之境必是深幽高爽、谷风习习、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惟珍珠矮却选择了这般干热贫瘠而又向阳的浅山坡脚,其喜阳耐干热的习性和顽强生命力,实为地生兰中其他种所不及。
二、形态特点
正常植株一般有叶4-6枚,长20厘米左右,宽1-2厘米,缘齿显著较粗,质较建兰厚,多直立有光泽。花葶直立高可达40厘米,着花5-9朵。花中等大小;外瓣端有小尖,具5条鲜紫红脉纹;捧瓣略短,质色如外瓣,唇瓣反卷色白,彩点紫红,疏密不等;香甚浓郁,家养后较好,花期6-7月。肉质很粗短,20多厘米长,直径可达11毫米。
地下茎特别发达,多分支,8-10毫米粗,可随地上植株的加强不时成长,它是珍珠矮无性自然养殖的主要器官,也是珍珠矮在半年基本无雨的干热的环境里赖以度过旱季的“命根子”。我曾采掘3林两老头的一丛壮兰,其完整的地下茎秤重为410克,和其余各器官的总重基本相等。
珍珠矮有假鳞茎,圆锥形略扁,丛生,小指头大小。曾用4枚仅有少量残根的老鳞茎作培养转苗试验,未获成功。
珍珠矮的自然养殖能力特别强,尤其是有性养殖。单株普遍能开花结果,种子的发芽率和成苗率很高。野外常见成片的同龄实生苗,有如人工撒播。小苗成熟后,除假鳞茎侧生新植株外,地下茎亦不时增殖幼苗,即使是大丛壮兰也不例外。珍珠矮既有如此超凡的养殖能力,但人们常见的却多是单株苗,因此不少人便认为单株成长是它的固有特点,这个误解实在不浅。由于成长的地方太接近人类,种子苗不待养殖甚至不等完成成长,绝大个别新苗即被人类践踏和家畜啃食而“夭折”。山区农民和山地少数民族自古喜养马、牛、羊,连猪也成群赶到林子里去放养。在如此严酷的环境压力下,珍珠矮实在无法,“人丁兴旺数世同堂”。事实上,在分布区的某些家畜难去、人足不涉的小环境里,三五苗一丛、七八株一蔸的壮兰仍不少见。珍珠矮正是以特别强的养殖能力弥补了种群的大量耗损,繁衍至今而不绝灭。
三、种植管理
从野外生境不难看出,珍珠接较之其他地生兰更具喜阳、耐干、畏湿、畏肥的特征,故在种植中必须给予足够的看重,按照我的体会提出以下驯养要点。
①在采掘或选购时应尽可能呵护地下龙根完好。
②培养土以黄砂壤为宜,家美环境不及野外通风,故培养土的空隙度应高些,不能像原生地土壤那样粘重板结。肥力和持水力一定不能太高,应低于一般地生兰的用土,否则叶偏糊尖和冬天消苗征象不可防止。
③栽后,兰盆里培养土的厚度除衬垫层外,不超出10厘米。
④浇水应克制,成长期以润微偏感为最佳状态,休眠期以干能见潮为好。
⑤荫蔽度抑制在70%以下。过阳叶枯萎,花葶较短弯曲,花瓣反卷。
⑥种植一年后成长正常的盆兰,换土时,新土里拌入两把腐熟干牛粪之类的有机肥就能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