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挂金钟(拉丁学名:Fuchsia hybrida Hort. ex Sieb. et Voss),别名:灯笼花、吊钟海棠。多年生半灌木,茎直立。高50~200厘米,粗6~20毫米,多分枝,被短柔毛与腺毛,老时渐变无毛,幼枝带红色。叶对生,卵形或狭卵形,长3~9厘米,宽2.5~5厘米。喜凉爽湿润环境,怕高柔和强光,以肥沃、疏松的微酸性壤土为宜,冬天温度不低于5摄氏度。
原产墨西哥,广泛种植于全世界,在中国广为种植,尤在北方或在西北、西南高原温室栽培。盆栽适用于客室、花架、案头点缀,用清水插瓶,既可观赏,又可生根繁育。 倒挂金钟种植管理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是适期摘心,摘心的次数和详细时间,要按照植株的长势和株形需要而定。一般苗期宜进行2~3次摘心。第一次在3对叶时进行,留2对叶摘心,摘心后能够促发分枝。第一次摘心约经4周后,当新枝长出6~8片叶时,可进行第二次摘心,并将多余的芽去除,保留5~7个枝即可。倒挂金钟的花芽一般着生于新梢的叶腋间,故苗期摘心后,到成长期还应隔2~3周摘心一次。这样培养的植株分枝多而匀称,开花繁茂,且株形丰满。摘心后能够调节倒挂金钟的花期,一般摘心次数少,开花早;摘心次数多,开花就晚。故有计划地摘心,既可抑制花期,又能坚持株形美观。若要使植株长得大些,可在“立夏”前再次摘心,促发新的分枝,花期将会推迟到6月初。入秋季转凉后,植株成长逐渐旺盛,这时可对太长的枝条进行短裁修鲍,硫掉过密的枝条,以促发健壮的新枝。对截短后的植株,要节制烧水,待新芽长出后,才可正常浇水、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