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学名:Toona sinensis)又名香椿芽、香桩头、大红椿树、椿天等,在安徽地区也有叫春苗。根有二层皮,又称椿白皮,原产于中国,分布于长江南北的广泛地区,为楝科。落叶乔木,雌雄异株,叶呈偶数羽状复叶,圆锥花序,两性斑白色,果实是椭圆形蒴果,翅状种子,种子能够繁育。树体高大,除供椿芽食用外,也是园林绿化的优选树种。古代称香椿为椿,称臭椿为樗。中国人食用香椿久已成习,汉朝就遍布大江南北。椿芽养分充盈,并具有食疗作用,主治外感风寒、风湿痹痛、胃痛、痢疾等。
选择矮化高产优质红椿6号种苗,在每年的寒露至来年清明节适栽时期,进行棚室种植。每亩可分三个棚室,每个棚室面积200平方米,栽苗1200株。寒露后移进棚室,温度抑制在18-25摄氏度之间,一般每15-20天可产香椿芽一茬,每株可采摘0.3-0.5kg香椿芽菜。水肥管理要适中合理,小心过温则容易烂苗,过干则发育不良,地表温度以手捏成团,放手散开成粒为宜。
香椿为速生木本蔬菜,用水不大。但对钾肥需求较高,每200平方米棚室施草木灰基肥50kg,如无草木灰可用2千克磷酸二氢钾代替,或者尿素0.5千克做基肥也可。
打顶促分枝。寒露移栽刚进棚室的苗木暂不打顶,待二茬采摘香椿时,再将顶部同时打顶定秆,地表距离为40厘米处打预定秆。定秆后喷施一次多效唑,促使矮化分枝迅速发育,早先每次采摘香椿都要依树型发育状况准时打顶打杈。
谷雨早先地温达到18摄氏度时,应准时揭去棚室地膜,让树苗慢慢适应自然光温。香椿接受自然日光后,发育很快,容易老化,应提前预备黑红2层2色乙烯薄膜袋,在每个香椿芽长到5厘米时套隔光膜袋。这样既能加强产量,又能 保证香椿纤维不老化。当长到15厘米时,连袋一起采下,销售时再去除外袋,外袋早先可反复多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