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临泉县白庙镇大葱滞销引起不少人关注。低迷的市场行情,让这个以种植、销售大葱闻名的小镇陷入困境,并波及不少农户。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怎样避免葱贱伤农?近日,记者就此前往白庙镇做了采访调查。
大葱价低滞销
地里的大葱早已成熟,但白庙镇鲁阁村村民刘金堂却高兴不起来。“大葱价格太低,才四毛五一斤,还不到往年的一半。”刘金堂无奈地告诉记者,即便如此低的价格,还是很少有商贩前来收购。
鲁阁村是全省美好乡村建设试点村,与临泉县大多数村庄相比,因为村里大葱种植上规模,村民来自大葱种植的收入较高。
“我种了这么多年葱,市场价格一直都还不赖,往年一斤少说也得一块多钱。”刘金堂说,正常年份,一亩地可以收获8000斤左右大葱,收入8000余元,远高于其他作物。所以,当地老百姓有多年种植大葱的传统。2014年,不少村民依然种植了大葱。但是,市场行情的变化,让很多村民措手不及。
记者在鲁阁村走访发现,处于成熟期的大葱整片留在地里,很少有葱农起葱销售。“起了也卖不出去。”种葱大户张克林种了100多亩大葱,对于眼下的困境,他显得很无奈。
往年,张克林种植的大葱主要销往河南、四川等地;今年,却很少有菜贩前来收购了。事实上,不仅是张克林提不起精神来,当地几乎所有的大葱种植户都感到“情况不妙”。他们反映,今年的大葱是“铁定”赔钱了。
张克林告诉记者,和往年相比,今年不仅大葱价格低了,而且产量也不高。“由于大葱生长季节下了连阴雨,大葱产量下降了近五成。”
如今,按照葱农的算法:一斤大葱四毛五,一亩地产量4000斤;如果销售顺利的话,一亩地毛收入1800元;与往年8000元相比,下降幅度巨大。这样的市场行情,让当地葱农大失所望。
政府出手助销售
大葱滞销影响了葱农的生产生活,当地政府自然着急。为尽量降低葱农的损失,近期,当地政府积极行动起来。
白庙镇相关负责人表示,2014年白庙镇共种植大葱1万余亩,目前销售困难。不过,政府已积极行动起来。一方面,为农民在网上寻找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与当地食品加工企业联系,希望能帮助打开销路。
临泉县农委主任刘三利告诉记者,2014年,临泉县大葱种植面积大约有2万亩。对于眼下的销售困境,县委县政府很重视。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协调,多方奔走,努力拓宽滞销大葱的销售渠道。
解决卖葱难该咋办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临泉大葱滞销?县农委主任刘三利分析,当地大葱滞销,主要是因为受到山东大葱的冲击。“2014年,山东大葱丰收 ;而且,入冬以来没有出现雨雪天气,物流畅通,大葱很快进入了阜阳市场,对本地大葱销售造成了较大冲击。”
白庙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和山东大葱相比,白庙大葱几乎是同时上市的,但山东大葱价格较低,每斤仅二毛钱,甚至低于白庙本地大葱的成本价,从而造成当地大葱销售难。“虽然,白庙种植大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但大葱的销售从来都是葱农自产自销,很少有固定的销售渠道。”
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菜贩子“见利则来,无利则散”,自然很靠不住。
“其实,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市场经济条件下,商贩进货肯定会选择更便宜的。”阜阳市农商协会会长吕彬告诉记者。眼下,山东大葱的价格优势明显。相比之下,临泉大葱受成本制约,价格高于山东大葱,导致无人前来收购。
“近年来,我市屡屡出现农产品滞销、卖难现象。说到底,是一家一户的生产销售,抗风险能力太低。”吕彬认为,传统农业经营模式一般为自产自销,组织化程度低,很难准确掌握市场行情变化,难免导致卖难、滞销现象。
吕彬的这一观点,在白庙镇大葱滞销事件中得到了印证。“以往,种十来亩大葱,都有人前来收购,没考虑过销售问题。”白庙镇葱农张克林说,“其实,我们也有销售渠道,就是外地的菜贩子跟我们供老主顾;但是,双方基本上没签过协议。他需要我就供应,他要是不来收了,咱还真不知道该咋办。”
“缺少市场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产与销没有对接起来,跟着感觉走,难免要吃亏。”市农商协会会长吕彬认为,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没有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变化,大家各搞各的,没有规划,很难与市场有效对接起来。
在白庙镇,2013年大葱的地头收购价超过每斤一元,亩产8000斤。看到市场行情不错,2014年大葱种植面积就突破了1万亩。但是,价格应声下跌,每斤五毛还滞销,跌破了成本价,葱农损失很大。
市农商协会会长吕彬说,解决农产品卖难和滞销问题,必须形成全市农产品一盘棋格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科学制定生产规划,对于种什么、怎么种、销往哪儿等都要提前做市场调研,对可能出现的行情变化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实现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销售的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