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学名:Toona sinensis)又名香椿芽、香桩头、大红椿树、椿天等,在安徽地区也有叫春苗。根有二层皮,又称椿白皮,原产于中国,分布于长江南北的广泛地区,为楝科。落叶乔木,雌雄异株,叶呈偶数羽状复叶,圆锥花序,两性斑白色,果实是椭圆形蒴果,翅状种子,种子能够繁育。树体高大,除供椿芽食用外,也是园林绿化的优选树种。古代称香椿为椿,称臭椿为樗。中国人食用香椿久已成习,汉朝就遍布大江南北。椿芽营养物质充足,并具有食疗作用,主治外感风寒、风湿痹痛、胃痛、痢疾等。
棚室种植香椿投资少,见效快,易推广,效益高,收入是栽培农作物的几十倍。
一、苗木培育。3月底选择疏松肥沃的土地,施足基肥。每亩施掺少量尿素的厩肥2000kg,造墒后耕耙匀称。按南北偏向作宽1米的苗畦,畦内相距20厘米的左右开2-3厘米宽的浅沟。将新香椿种子去翅,用40摄氏度的温水浸泡10小时,再用清水反复冲洗,拌上1∶1体积的细沙,然后匀称撒播于开好的浅沟内,亩用纯种子约3斤。当香椿苗长出2-4片真叶时,开始减苗锄草,坚持苗间距15厘米左右,亩留苗约2万株。
二、建棚及移栽。采用普通一斜一立式塑料薄膜阳光温室棚室,南北宽8米,东西长40米,墙体用土筑成,后墙高2米,厚60厘米,脊高2.4米,棚内用水泥柱做支架,棚前坡以竹杆为横梁,覆盖普通聚乙稀薄膜,夜间加盖稻草苫,棚后坡用玉米秸、麦秸泥墩实,防寒保温,11月上旬至下旬要把香椿苗木稳栽于棚室内。订植前,亩施二铵100千克,鸡粪5000-10000kg,深翻60厘米,耙细耧平,作畦1米宽,畦埂宽40厘米,便于走入采菜,亩栽8-10万株。订植后10-15天为缓苗期,白天10摄氏度;促生期白天温度18-23摄氏度,夜晚13-15摄氏度。
三、棚体管理及采芽后管理。订植后浇定值水,要灌满浇足。第二遍水在采完两茬香椿的进行,第三遍浇水前,要追施混匀后的二铵和尿素25kg,使之随水溶解。同时用0.5%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每隔一周交替喷洒于香椿叶面进行叶面施肥。每天上午应卷起前坡草苫,以坚持适宜的棚内温度。下雪时应准时扫除棚顶积雪,以防压损棚体。苗木进棚后约50天左右,顶芽便可长至20厘米左右,此时可进行第一次采芽。第一次只采顶芽并所有摘除,以促使腋芽萌出现长。采芽后应准时施肥浇水。后期当芽子长至15厘米时开始采摘,同时芽基部保留1-2片叶片,促其再生新芽。采摘的香椿芽应摊开散湿降温,切忌随采随捆随装塑料袋,以防芽子发热掉叶,下降芽子质量。整个采芽期结束后于4月底把苗木移植在大田内懒养,6-7月份旺长时,可喷多效唑300倍液作矮化处理,霜降后再移植棚室内成长采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