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云杉是祁连山区的重要乡土树种,种植历史长久,分布广,面积大,是天祝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之一。该树种重要优点是耐寒、耐旱、耐瘠薄、抗性强,可耐-30摄氏度的极端低温;属侧根性树种,固土性能好,涵养水源、坚持水土的能力强,是一个不错的水源涵养树种;冬夏常绿,冠形秀美,又是城市、庭院、公园和通道绿化的重要树种;主干通直圆满,材质松软、富有弹性,易加工,更是较好的用材树种。1983年,在甘肃省林木种子公司的指导下,在天祝县选定6.67公顷青海云杉优异林分为母树林培育对象。通过多年精心试验培育,各项指标均达到了母树林建设的标准要求。
一、试验区基本状况
试验区位于祁连山东端天祝县乌鞘岭林场黑沟林区5林班74小班,面积6.67公顷,坡向东北,坡度14°,坡位中下部,平均海拔2850米,土壤为森林褐色土,土层平均厚度100厘米。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年成长积温1400摄氏度,年下雨量400毫米,年蒸发量1200毫米。该母树林为天然实生的复层异龄林,成长旺盛,发育健壮,纯度较高,品质优异,为粗皮自然类型,树干通直圆满,树冠完整较窄,呈圆锥形,枝下高度较低,侧枝较细,无病虫害,无机械损害,无大的死节和枯顶,无双权征象,开花结实正常,优异木占21%,属优异林分。平均树龄61年,郁闭度0.7,平均树高18.7米,胸径11.6厘米,平均冠幅3.1米,每公顷母树1630株。周围百米范围内无劣等林分,是改建母树林较梦想的林分。
二、试验办法及过程
1.试验办法
对选定的母树林培育对象,通过疏伐及松土、锄草、施肥等培育过程,使其达到母树林标准要求,然后采种测定、育苗试验,比较得出母树林种子的生产能力及母树林培育水平。
2.培育过程
1983年进行了第一次疏伐培育,按照留优去劣的原则,采取以定株环状疏伐为主,匀称疏伐和自然疏伐相结合的措施。疏伐对象是成长不良的劣等木,被压伤的无头木和不宜留作母树的一些中等木。疏伐强度26%,伐后保留每公顷1200株,每年进行一次松土、锄草、施肥等培育对策,并准时防治和治疗病虫害,观察记载其成长、结实、物候等状况,对林中空地,用超级苗进行补植。
1990年进行第二次疏伐培育,强度为蓄积的26%,株数的30%,伐后保留每公顷855株。
1994年又进行了第三次疏伐培育,强度为蓄积的27%,株数的24%,伐后郁闭度为0.5,保留每公顷625株,其中优异木338株,占54%;中等木287株,占46%。保留母树平均胸径16.3厘米,树高11.3米,冠幅3.25米,枝下高1.9米,基本达到了母树林培养的标准要求。
3.育苗试验
1999年,以普通青海云杉种子作对比,分6个重复进行对比试验,出苗后进行观测记载,经统计剖析,得出了比较梦想的结果。
三、试验结果与解析
1.1995年母树林建成后,继续进行培育管理,1998年逢种子年,经过实地采种测算,每公顷结实量达33公斤,且子粒饱满,纯度高,千粒重达5.0克,经检验发芽率90%。结实量、千粒重和发芽率分别高于普通青海云杉种子15%、8%、20%。
2.经过对育苗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剖析:试验对象母树林种子所育苗木当年二轮叶苗比例平均高于对照21%。2002年换床培育,平均苗高8.3厘米,地径0.3厘米,每平方米出苗850株,分别高于对照33%、30%和21%。2005年出圃,苗高地径分别达到32厘米和0.8厘米,高于对照31%和33%。
四、结论与讨论
1.在天然或人工优异林分的基础上,通过留优去劣的疏伐改造,保存成长快速、冠型和干型良好的个体,培育成结实层丰厚、透光性好的稀疏林分,促使树木提早结实,加强种子产量,改善种子品质,下降种子生产成本,而且后代成长快、产量高。生产大量优质的林木种子以满意林业生产的需要,从而实现林木良种化的目的,在保存种质资源方面也具有重大价值。
2.青海云杉母树林的培育,一定要在优异林分的基础上进行。并且要选定在立地条件好,光照比较充溢,地势比较平缓,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段。最好是纯林和同龄林,如必需选择混交林时,目的树种不得少于50%,若为异龄林,母树年龄不应相差过大。此外,应优先选定实生林,郁闭度一般在0.6以上。
3.青海云杉母树林的培育,关键在疏伐改造。要伐除劣等木如枯立木、风倒木、病腐木、被压木及形质不良木和个别中等木。疏伐要分2-3次进行,每隔3-5年疏伐一次,避免一次疏伐过度。每次疏伐后要测树记载,疏伐成功后郁闭度以0.5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