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肚竹,又称佛竹,枝叶四季长青,其节间膨大,状如佛肚,形状奇特,故得名佛肚竹。佛肚竹为我国广东特产,是盆栽和制作盆景的良好材料。
佛肚竹枝叶丛生,性喜温暖湿润,喜日光,不耐旱,也不耐寒,宜在肥沃疏松的砂壤中成长。佛肚竹一般盆栽于5厘米深的浅盆内,以选用面积较大的长方形或椭圆形盆为佳,这样有利于竹鞭水平横向成长。若盆中再点缀些小块湖石或石笋石,则更显得景致自然优美。
佛肚竹成长季节均可移植,但以在早春二月和梅雨季节最好。移植时,选3~5竿母竹,尽量多带地下竹鞭,要防止弄伤竹与鞭连接处。移植后应置于阴湿处养护半个月,再移至日光丰富处。佛肚竹平时养护,要堤防坚持土壤湿润,但不能大湿;气候干燥时,应经常向叶面喷水。新竹抽出后,为抑制竹的高度,可经过控水来控制其成长;每次扣水至顶梢嫩叶发灰微卷时,再浇透水。往复几次,就可显著控制植株长高。除盛夏外,都应给予全日照。此竹虽喜肥,但盆栽竹一般要少施肥,只在新笋抽出前施一次饼肥,秋末施一次鸡粪或豆饼作底肥即可。若施肥过量,易引起枝竿成长旺盛,不利坚持植株低矮秀雅之姿。越冬应移入室内向阳处,使室温坚持在0摄氏度以上。
成长良好的佛肚竹,能在春末秋初分别萌发两次新竹。春末夏初萌发的竹,竹节间隆起膨大,而秋发竹,竹节间大多数不膨大,且节间长,一般不留。但也可用来留作母株,分株养殖后长出的新竹,仍能隆起。由于盆栽佛肚竹土层较浅,营养物质有限,增殖不旺,所以一般不宜直接用作分株养殖,便可使用秋发竹和主竿上的次生嫩枝来进行分株或扦插养殖。这类枝上的节部都有隐芽,具有发根抽笋的能力。详细做法是:在梅雨季节,选取基部带有腋芽的嫩枝条3-5节,并带一些小叶,用500ppm萘乙酸浸插穗基部10秒种,然后斜埋入土壤或蛭石中,但不要太深,末端应露出土外,再用稻草覆盖,喷水保湿,有全光喷雾条件则更好,20余天就可萌发出不定根。新根长出后要减少喷水;土插者可留床养护,勤施薄肥,待第二批新笋萌出后再移植。如生根后即上盆,则要放在背阴处养护半月,才能逐步增见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