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唐菖蒲的生物学特点,并从选地整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治疗、收获加工等方面总结了其高产种植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唐菖蒲;生物学特点;种植技术
唐菖蒲是鸢尾科唐菖蒲属植物,全属有250个种,原生种重要分布在非洲、中欧。由于唐菖蒲的叶子酷似剑,在我国俗称为剑兰。
1、生物学特点
唐菖蒲植株高达100cm以上,剑型叶子展开数枚早先在中心部抽出花茎,花序由2行小花组成,构成穗状花序。花朵的色彩充盈,几乎具备全部的颜色,大花花朵直径在14cm以上,小花花朵直径在6cm左右,花瓣的形状有直瓣、皱瓣和波纹瓣等,花朵内外各具3枚花瓣(花被),有3条雄蕊,柱头为3裂,植株的基部肥大发生球茎,球茎的基部着生多数子球。
由于唐菖蒲的球根在夏天的成长过程中受高温影响,在秋天收获前后进入休眠,此时,将球根放在适宜成长的环境条件下也不发芽。在自然条件下,唐菖蒲的球根是依靠接受从晚秋到冬天的自然低温来打破休眠,春天开始发芽。生育的最适温度是25摄氏度左右,如果低于15摄氏度,其成长速度缓慢。订植后,随着叶子的展开,球茎也紧接着膨大,当植株展开2枚叶子时,成长点开始肥大,也就是花芽开始分化。花芽分化后,首先发生花序,并在花穗轴的侧面交互分化出小花原基而产生花穗,小花原基从下到上程序发生,一向分化到展开6枚叶子结束。每个花序能够产生数十朵小花。在六叶期,最下位的第1小花达到雌蕊发生阶段,此时其上位的小花原基正在分化雌蕊或者达到分化三原基阶段。也就是说,差别的小花分别处于差别的分化阶段。展开第7枚叶子时,第1小花已经产生花粉和胚珠,此后花茎快速伸长,在展开8~9枚时,开始抽穗,直至开花。
2、种植技术
2.1选地整地
种植基地要选择日照充盈、排水良好、土壤保水性强的砂壤土。由于唐菖蒲怕渍,所以要采取高垄种植,深沟30cm,同时整理好田间排水沟,耕作层25cm以上,坡度为25°。pH值6.0左右,若pH太高要应用有机肥和酸性化肥进行调节;若pH值太低要放入硝石灰、钙镁磷肥等进行土壤改良。
2.2施足基肥
施入猪粪或牛粪等腐熟堆肥15~22.5t/hm2,草木灰1 200 公斤/hm2,氮肥202.5千克/hm2,磷肥390公斤/hm2,钾肥300公斤/hm2。
2.3起垄定值
采用沟式种植,垄高30cm,垄宽120cm,垄与垄之间的沟深30cm,宽40cm。株间距为10~15cm,订植2.7万株/hm2。订植的培土深度为球根高度的2~3倍(5cm左右),在高温季节或容易干燥的场所要恰当深植。种球订植早先,一定要浇透定根水。
2.4田间管理
2.4.1中耕锄草。在出苗前、杂草芽初期,用禾耐斯等不伤根锄草剂喷施,出苗后要准时拔除杂草。
2.4.2浇水与排水。一旦发生土壤过干,要立刻浇水,浇水在上午10时以前或下午5时早先,每次浇水务必浇透;如遇雨水过量季节,不要让沟中有积水,在整个成长阶段堤防水分均衡管理,花穗抽出早先恰当减少浇水量。
2.4.3追肥。成长期应施追肥3次,根部施肥与叶面施肥交替进行。第1次在2片叶展开后,此期为花芽开始分化期,若水肥缺乏,每穗花数减少,应以氮肥为主,用尿素52.5 公斤/hm2、钾肥(硝酸钾)45千克/hm2,在水中溶化后灌根或撒施后浇水。施叶面肥,可用磷酸二氢钾喷施。第2次在四叶期,目的是促使花枝粗壮,应以磷钾肥为主,可用磷肥45公斤/hm2、硝酸钾45千克/hm2,施用对策同第1次。第3次在开花后,促使新球发育,以磷钾肥为主,应抑制氮肥,因为氮肥过多会酿成种球不充实,从而容易腐烂,施肥标准与办法同第2次。
2.5摘芽盖土
通过休眠,每个球根会发出2~3个小苗。因此,在小心施肥管理的同时,为了 保证透光量,要采取摘芽处理,每球留1个芽,高温期要恰当深植。其它,在四至五叶期要进行盖土管理或架设扶正网,避免植株倒伏。
2.6病虫害防治和治疗
在种植时期重要是防治和治疗赤斑病、茎腐病、病毒病等,要小心选择健康球根、防止连座、防止过多施肥、严禁密植、搞好排水,以抑制病虫害出现;同时,要准时发现病情,并对症下药喷洒杀菌剂防治和治疗。对蚜虫、蓟马、红蜘蛛、夜蛾等害虫,要准时发现,喷洒杀虫剂防除。出苗后,病虫害防治和治疗每7~10d 1次。病害可用50%多菌灵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70%代森锰锌500倍液、50%速克灵2 000倍液、50%福美双500倍液等防治和治疗,交替施用1~2次;虫害重要用乙酰甲铵磷1 000倍液、乙脂杀螨醇或开乐散等防治和治疗。
2.7收获加工
待叶子变黄时,可将球茎挖出,除去杂物选出种球,其余的晒干即成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