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花鸢尾,别名球根鸢尾,属鸢尾科鸢尾属。江苏省沭阳县近年有一些花农引进栽培获得了成功,按照走访调查和笔者整理,现将其种植技术简述如下。
特性。切花鸢尾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卵圆形,被褐色外皮。自然花期5月,花葶直立,顶生1至2朵花,花枝绰约,色彩温和,是鲜切花中的珍品之一,可供瓶插或扎花束、花篮、花圈等。
习性。其原产地中海沿岸,现世界各地多有种植。喜日光,稍耐阴,好凉爽,忌炎热,适宜在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成长。
育苗。切花鸢尾目前有采用腋芽、鳞茎、底盘、花茎等器官进行组培的,但常用的还是球根育苗。
详细做法是:首先选择保水力强且透气性良好的土壤,连做时一定要进行严格的土壤消毒。进行深耕,并提早施下堆肥等有机肥,栽培前三天土壤应浇足水。订植时,株行距分别为9厘米和8厘米。详细做法是,挖掘深10厘米左右的小沟,在沟上摆2行球根。一边挖掘下一行沟,一边将掘起的土覆盖于前行沟上,盖土深度以从球根顶部到地面5厘米左右为准。若球根已发根,小心不能折断根尖,空气干燥时,不能使根系干枯。
管护。订植后立刻灌水,以免土壤干燥。如遇雨水多而积水时,要小心排水,不能淹水。为下降土壤温度同时防止土壤板结,订植后可覆盖稻草或好像物,3至4周后开始长叶,再除去覆盖物。由于切花鸢尾整个生育期较短,加上对盐分敏感,因此种植中一般不考虑施肥。必要时可追施钾肥,以利于种球成长。
在种植成长时期,发现花蕾要准时摘除,以免消耗营养。培育切花的温度最好维持在15摄氏度,光照较弱时恰当降温为10摄氏度至13摄氏度,以减少盲花和提升切花质量。冬天最好加温,以保证花期,如无加温设施,可采用双层薄膜保温。植株长到一定高度时利用网格支撑,避免茎秆倒伏。从花萼开始看见花瓣时,为切花采收期。
贮球。待地上叶子变黄时,将地下球根掘起,晾晒干后用杀菌剂浸泡,进行冷藏,温度为8摄氏度至10摄氏度。按照品系或订植期间的差别,可调节冷藏期。掌握冷藏处理的程度,不仅关系到开花的早晚,而且会大大影响到茎叶成长,尤其是长叶。冷藏措施以干藏为多,也有效湿式冷藏的,即在球根之间填塞少量湿润木屑,坚持水分,以利发根。
防病虫。种球一般很少受病虫危害,在成长期内空气湿度应抑制在70%至80%。如果温度超过20摄氏度,空气湿度在80%,易导致根腐、软腐及灰霉病。因此,白天应通风来降温除湿,病害形成后可用杀菌剂喷杀。虫害重要是土壤中的根线虫,一般栽前进行土壤处理的就不易形成。此外,鸢尾还有以下病虫害,现简单介绍 防治和治疗对策:
锈病。叶子感病后发生褪绿小斑,扩展成黄色圆形疱状小斑。4月上旬发病,5月下旬病重。可于发病初期用25%粉锈灵1500倍或20%萎锈宁乳油400至600倍,10至15天一次,喷2至3次。
褐斑病。茎叶均可染病,叶子初现圆形褐斑,并有水渍状晕纹,上有黑色点样霉状物。病菌在土壤或病株残体上越冬,雨水及气流传播,钙、磷不足易发病。发病初期可喷70%甲基托布津800至1000倍或 50%多菌灵500至800倍液,10至15天一次。
花叶病。发病后体现花叶,深绿与浅绿相间,严重时白色叶鞘上形成深紫色斑点或淡黄色条斑。要清除毒源,拔除病株,建立无毒种球基地。
蚀夜蛾。地下害虫,6至8月在土中咬食根部及茎基。可用辛硫磷3 000倍鸩杀。
灰巴蜗牛。3月下旬开始运动,白天暗藏在草丛及土缝中,夜间食叶。除人工捕杀外,施用8%灭蜗灵颗粒剂或10%多聚乙醛颗粒剂,每平方米1.5克,也可撒石灰粉,促其死亡。 (李芹 韩凤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