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一般指苜蓿属 苜蓿是苜蓿属(Medicago)植物的通称,俗称“三叶草”(三叶草亦可称其他车轴草族植物),多年生开花植物,其中最出名的是作为牧草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牲畜饲料。
苜蓿地常用的杀菌剂及应用办法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状3小叶,小叶小,有小齿,叶脉伸入齿端;托叶与叶柄合生;花小,组成腋生的短总状花序或头状花序;萼齿近相等;花冠黄色或紫,旗瓣倒卵形或长圆形,基部渐狭,近无柄,龙骨瓣钝,比翼瓣短;雄蕊10,二体(9+1);子房有胚珠多数,花柱短,扁或锥状;荚果旋卷,常呈贝壳状或弯镰状,不开裂,平滑或有刺,有种子1至数颗。可作为食物,将其在热水中焯过,凉拌即可,味道极佳。 1.呵护剂:在病菌侵入之前利用,无内吸作用,只抑制病菌的萌发和侵入,能呵护苜蓿免受侵害。苜蓿上常用的呵护剂有如下种类:① 代森铵:45%水剂1000倍液喷雾可防治和治疗苜蓿霜霉病和苜蓿细菌性病害。② 代森锌:80%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65%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喷雾,对苜蓿霜霉病有明显成效。③ 代森锰锌:70%可湿性粉剂配成600倍液可防治和治疗苜蓿霜霉病、褐斑病、锈病和黄萎病。④ 波尔多液:用硫酸铜、生石灰和水按0.5:1:100配成的波尔多液可防治和治疗霜霉病。⑤ 百菌清:70%、75%可湿性粉剂加水配成差别浓度的药液,可防治和治疗褐斑病、锈病、黄斑病及霜霉病。⑥ 敌克松:95%可湿性粉剂每亩用150-250克,加水喷雾或在苜蓿根颈周围沟施可防治和治疗苜蓿丝核菌病。⑦ 福美双:50%可湿性粉剂500-750倍液喷雾,防治和治疗苜蓿黄萎病和褐斑病。
2.内吸杀菌剂:病菌侵入后应用,有内吸作用,抑制病菌在苜蓿体内的扩大和蔓延。内吸杀菌剂能被植物吸取,并能在植物体内传导,发挥杀菌作用。苜蓿上常用的内吸杀菌剂有如下种类:① 粉锈宁:20%乳油分别配成1000-1500和3000-5000倍液喷雾可有用地防治和治疗苜蓿锈病和苜蓿白粉病。② 甲基托布津: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可防治和治疗苜蓿褐斑病、白粉病、锈病、黄斑病及菌核病。③ 乙磷铝:40%可湿性粉剂稀释成400倍液喷雾防治和治疗苜蓿霜霉病。④ 苯菌灵:50%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喷雾可有用防治和治疗苜蓿褐斑病、白粉病、黄斑病和丝核菌病。⑤ 菌核净:40%可湿性粉剂每亩100-150克加水70-100升,可有用地防治和治疗苜蓿菌核病。⑥ 噻枯唑:25%噻枯唑可湿性粉剂每亩100-300克,对水喷雾,可有用防治和治疗苜蓿细菌性叶斑病。⑦ 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稀释成750-1000倍液喷雾防治和治疗苜蓿黄萎病。
3.用药堤防事项:① 对症下药 按照区别的病害来选择合适的药剂,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效。如杀菌剂中的硫制剂只对白粉病菌有用,对霜霉病菌失效;杀菌剂中的铜制剂对霜霉菌有用而对白粉菌失效。② 适期用药 要按照差别苜蓿病害的出现特性和药剂的性能,抓住有利时机,适期用药。对于预防性的杀菌剂防治和治疗病害时,应在病菌未侵入植物之前利用,才能起到防病作用。在施药前,对防治和治疗对象的为害程度、侵害过程及酿成的损失,应进行调查和估算,这点对病害的防治和治疗是很关键的。为了提升防效,选择合适的施药时间尤为主要,如雨天、大风、高温等天气不宜施药。③ 正确用药剂量:针对差别病害,用药剂量是通过反复试验后总结出来的,所以应用时不应随意减少或加强用量。药量过少达不到防治和治疗目的,用药量过量浪费成本,且有出现药害的危险。施药对策:应按照防治和治疗对象的危害特征和药剂的种类、剂型特点,采用正确的施药对策和合适的施药机具,如乳油剂、可湿性粉剂等都可用水制成悬液喷雾,而油剂则不能加水稀释,用喷雾器进行喷雾。用药次数:按照农药的残效期长短、及病害的形成状况来决意用药的次数。④ 安全用药。农药如应用不妥将对苜蓿出现药害,产生药害时植株形成成长减缓、畸形、叶斑、枯萎、落花、落叶等症状。为避免施用不妥导致的人畜中毒,操作人员应穿戴好防护用具,利用性能好的施药器械,操作时间不要过长,刚喷过药的苜蓿草严禁家畜采食。还应堤防呵护蜜蜂和天敌的安全,很多农药对蜜蜂有损害作用,严禁在苜蓿开花期施用对密蜂有害的农药。⑤ 抗药性的发生。很多杀菌剂在同一地区间断利用一段时间后,病菌就对其出现了抗药性,因而防效明显降低。为了克服此缺点,防止长期应用单一农药,应混在一起用药或轮换用药。⑥ 严禁应用禁用药剂。对残效期长、对人畜有毒、污染环境、国家已明令禁用的药物坚决不能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