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学名:Aster tataricus L. f.),别名:青苑、紫倩、小辫等;菊科紫菀属,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斜升。茎直立,高40~50厘米,粗壮,基部有纤维状枯叶残片且常有不定根,有棱及沟,被疏粗毛,有疏生的叶。基部叶在花期枯落,长圆状或椭圆状匙形,下半部渐狭生长柄。
国内主产于河北、内蒙和东北三省等地区,在国外朝鲜、日本等地亦有分布,通常成长于潮湿的河边地带,是一味中药,有治风寒咳嗽气喘,虚劳咳吐脓血之功效。 紫菀喜温暖、湿润环境成长,耐寒,较耐涝,怕旱。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除盐碱地和干旱沙土外,均能成长,但以富含腐殖质的壤土及沙质壤土为佳。
种子容易萌发,发芽适温为 20 C-25 C。种子寿命为 1年。
1.选地、整地 紫菀喜肥,故宜选疏松肥沃的壤土或沙质壤土栽培为佳,排水不良的洼地和粘重土壤不宜种植。每 1000平方米施农家肥 6 000kg,深翻耙平,作成1.3米宽的平畦。
2.养殖办法紫菀用根状茎养殖,春、秋两季栽植,春栽于4月上旬,秋栽于10月下旬进行,实际生产上多采用秋栽,在北方寒冷地区避免种苗冬天在地里冻死,只能春季栽,在刨收时,选择粗壮节密的根状茎,色白较嫩带有紫红色,无虫伤斑痕,接近地表的根状茎作种栽,不采用芦头部的根状茎作种栽,因这样的根状茎栽植后容易抽薹开花,影响根的产量和质量。种栽于秋栽时随创随栽,若春栽需行窖藏,栽前将选好的根状茎剪成6.7-10厘米长的小段,每段带有芽眼2-3个,以根状茎新鲜、芽眼显著的发芽力强,按行距33厘米开6.7-8.3厘米的浅沟,把剪好的种栽按株距16.5厘米平放于沟内,每撮放置2-3根,培土后轻轻镇压并浇水,每公顷需用根状茎150-225kg,栽后2周左右出苗,苗未出齐前堤防保商葆苗。
3.田间管理
(1)中耕锄草:早春和初夏地里杂草较多,应勤锄草,苗出齐后,应准时中耕锄草,初期宜浅锄,夏天封行后,只宜用手拔草。
(2)灌溉:苗期需适量水,成长时期应经常坚持土壤湿润,尤其在北方干旱地区栽种应小心灌水,无论秋栽或春栽,在苗期均应恰当的灌水,但地表不能过于潮湿,以免影响根系生根。6月份是叶子成长茂盛期间,需要大量水分,也是北方的旱季,应小心多灌水勤松土坚持水分,7-8月间北方雨季,紫党纵然喜湿但不能积水,应增加排水,9月间雨季过后,正值根系发育期需恰当的灌水,总之紫菀的灌排水应按照成长发育期和地区区别而异。
(3)追肥:一般要进行二次,第一次在6月间,第二次在7月上、中旬,每次每 1000平方米沟施人畜粪水 3 000kg-4 000kg,并配施 25kg-30kg过磷酸钙。
此外,紫菀开花后,影响根部成长,6-7月开花前应将花薹打掉,勿用手扯,以免带动根部影响成长。以促使地下部成长。
病虫害防治和治疗
1)叶枯病:夏天多发,尤以高温、高湿季节发病严重,重要危害叶子。防治和治疗对策;轮种;发病前和发病初期用1:1:120波尔多液或200倍液多抗霉素喷雾。
2)红粉病:6-10月产生,危害叶子。防治和治疗办法同上。
3)虫害重要有地老虎、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