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拉丁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花色泽艳丽,玉笑珠香,风流潇洒,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种植类型中,重要按照花的颜色,可分成上百个品系。”牡丹品系繁多,色泽亦多,以黄、绿、肉红、深红、银红为上品,尤其黄、绿为贵。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国色天香”之称。
牡丹常见病害有褐斑病、红斑病和锈病等;常见害虫有线虫、蛴螬和地老虎等。
(1)叶斑病:也称红斑病,此病为多毛孢属的真菌传染。病菌重要浸染叶子,也浸染新枝。发病初期一般在花后15 天左右,7月中旬随温度的升高日趋严重。初期叶反面有谷粒大小褐色斑点,边缘色略深,产生外浓中淡、不规则的圆心环纹枯斑,相互融连,以致叶子枯焦凋落。叶柄受害发生墨绿色绒毛层;茎、柄部感病出现隆起的病斑;病菌在病株茎叶和土壤中越冬。防治和治疗办法:①11月上旬(立冬)前后,将地里的于叶扫净,集中烧掉,以消灭病原菌;②发病前(5月份)喷洒1:1:160倍的波尔多液,10一15天喷一次,直至7月底;③发病初期,喷洒500~800倍的甲基托布津、多菌灵,7~10天喷一次,间断3~4次。
(2)紫纹羽病:为真菌病害。由土壤传播。发病在根颈处及根部,以根颈处较为多见。受害处有紫色或白色棉絮状菌丝,初呈黄褐色,后为黑褐色,俗称"黑疙瘩头"。轻者发生点片状斑块,不生新根,枝条枯细,叶子发黄,鳞芽瘪小;重者整个根颈和很系腐烂,植株死亡。此病多在6~8月高温多雨季节出现,9月早先,随气温的下降和雨水的减少,病斑停止蔓延。
防治和治疗办法:①选排水良好的高燥地块栽植;②雨季准时中耕,下降土壤湿度;③4~5年轮栽一次;④选育抗病品类;⑤分栽时用 500倍五氯硝基苯药液涂于患处再栽植,也可用5%代森铵1000倍液浇其根部;⑥受害病株周围用石灰或硫磺消毒。
(3)茵核病。又名茎腐病。病原为核盘菌。发病时在近地表茎上形成水渍状斑,逐渐扩大腐烂,产生白色棉状物。也可能浸染叶子及花蕾。 防治和治疗措施:①选择排水良好的高燥地块栽植;②发现病株准时挖掉并进行土壤消毒;③4~5年轮栽一次。
经常见的还有炭疽病、锈病。炭疽病在叶面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淡褐色凹陷病斑,扩大后边缘为紫褐色;锈病在叶背着生黄色孢子堆,导致叶子退绿,后期发病叶片上生柱状毛发物。防治和治疗办法同叶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