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掌柴,别名 手树,鸭脚木。 科属:五加科,鹅掌柴属。种和品系:矮生鹅掌柴,株形小而密集。黄绿鹅掌柴,叶子黄绿色。亨利鹅掌柴,叶子大而杂有黄斑点。鹅掌藤,常绿灌木。小叶7-9枚,长圆形,全缘。产于海南、台湾、广西。放射叶鹅掌柴,常绿乔木。掌状复叶,小叶5-8枚,有光泽,有显著脉纹。产于澳大利亚。短序鹅掌柴,灌木。小叶5-11枚,先端尾尖,有时呈镰刀状。产于云南、贵州、四川及湖北。台湾鹅掌柴,常绿小乔木。掌状叶,小叶4-7枚,先端尾尖,全缘,有叶柄。
澳洲鹅掌柴。
产地及习性:原产大洋洲、我国广东、福建等亚热带雨林,日本、越南、印度也有分布。现广泛植于世界各地。喜温暖、湿润、半阳环境。宜生于土质深厚肥沃的酸性土中,稍耐瘠薄。
形态特性及用途:常绿大乔木或灌木,种植条件下株高30-80cm不等,在原产地可达40m。分枝多,枝条慎密。掌状复叶,小叶5-9枚,椭圆形,卵状椭圆形,长9-17cm,宽3-5cm,端有长尖,叶革质,浓绿,有光泽。花小,多数白色,有香气,花期冬春;浆果球形,果期12月至翌年1月份。
株形丰满秀美,适应能力强,是优异的盆栽植物。适宜布置客厅书房及卧室。春、夏、秋也可放在庭院蔽荫处和楼房阳台上观赏。也可庭院孤植,是南方冬天的蜜源植物。叶和树皮可入药。
种植:鹅掌柴喜半阴,在敞亮且通风良好的家内可较长时间观赏。如室内每天4小时左右的直射光即能成长良好。有黄、白斑纹的品类如光照太弱或偏施氮肥都会使其斑纹模糊,从而失去了原有特性。
成长适温15-25摄氏度,冬天最低温度不应低于5摄氏度,否则会酿成叶子脱落。新叶将在翌年春季发生。
在空气湿度高、土壤水分充溢的环境下成长良好,但对北方干燥气候有较强适应力。小心盆土不能缺水,否则会导致叶子大量脱落。冬天低温条件下应恰当控水。
成长季节每1-2周施1次液肥。
每年春天换一次盆,如利用塑料器具则要小心排水。盆土用草炭土、腐叶土、珍珠岩加少量底肥配制。亦可用细沙土盆栽。
鹅掌柴成长较慢,又易萌发疯长枝,平时需经常整形修剪。多年老株在室内种植显得过于庞大时,可结合换盆进行重修剪,去除大个别枝条,同时把根部切去一一些,重新盆栽。
养殖
用播种及扦插养殖。播种行春播,坚持盆土湿润,温度20-25摄氏度条件下,2-3周出苗。小苗高5-7cm时移植一次,次年即可订植。扦插亦于春天进行,剪取一年生枝条8-10cm,去除下部叶子,扦插于河沙或蛭石做的床土上,保温保湿,25摄氏度时4-6周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