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杉雪霉病重要分布在北纬40度以北的个别国家,为害柳杉、冷杉和云杉等树种。我国仅在新疆云杉上发现该病为害。
症状:地上部全株和针叶在雪下被感染后,覆盖灰褐色的菌丝层,或菌丝体侵入寄主内部,导致树木霉烂和窒息。病轻者菌丝层呈棉絮状,严重时呈毡状,其颜色早期为褐色,即将融雪时为白色和灰褐色。发病轻时,病害呈团块状分布。严重时则树木成行倒伏。融雪后,发病叶片脱落,树木茎皮组织溃烂,树木逐渐枯死。
病原:病原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cinereaPers.)、核盘菌(Sclerotiniadsclerotiorum(Lib.)deBary)和狭小平截盘多毛孢(Truncatellasp.)。
发病规律:初冬和早春是重要发病期,且以早春蔓延快速。灰葡萄孢菌等3种病原菌的共同特性是:0~22摄氏度时,随温度的升高,成长速度加强;28℃以上时,成长极其缓慢并逐渐停滞;22摄氏度以下养份成长旺盛。成熟的菌核,一般无休眠期。该病原菌是弱寄生菌,当树木受冻害、灼伤等多种自然和人为的损害,以及光照不足、排水不良、管理粗放时,都会加重病情。
防治和治疗:①增加树木管理,合理密植,提升苗木抗病能力。②初冬积雪覆盖前,喷洒20%粉锈宁乳油、20%甲基托布津、25%多菌灵或40%多硫合剂等药剂进行防治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