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母一般指蚊母树 蚊母树(拉丁文名:Distylium racemosum Sieb.et Zucc.)。别名:米心树、蚊母、蚊子树、中华蚊母,金缕梅科,蚊母树属常绿灌木或中乔木,嫩枝有鳞垢,老枝秃净,干后暗褐色;芽体裸露无鳞状苞片,被鳞垢。叶革质,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产于中国广东、福建、台湾、浙江等省,多生于海拔100-200m 之丘陵地带,日本亦有分布。长江流域城市园林中常有种植。
采种及处理、贮藏:
在湖南地区于9月至10月采种,因其果熟期不很一致,要分2至3批采收。采收后,在太阳下晒1至2天,随后要转入室内置于干燥通风处摊开,厚度3厘米至5厘米。5至7天后蒴果绽裂,可看到有一些种子爆出,再用木棍轻轻翻动和抽打,大一些种子会爆出。如还有一些种子未爆出,则再干燥通风1至2天反复翻动抽打,将果壳清出即可。
通过筛、去杂、分级等工序,得到纯净壮实的种子。种子用布袋袋装贮藏于阴凉通风的室内备用。堤防蚊母果熟时尚是湖南的高温季节,蒴果不宜长时间在强日光下暴晒,以防一些种子爆出后受强日光暴晒失水丧失发芽力。蚊母种子爆出时弹射力大、弹射距离较远,因此窗子要钉好纱窗网,以防种子弹出室外酿成丢失。
播种:
随采随播播种时间在10月上、中旬。播种地选择地势崎岖、灌水方便、排水良好肥沃的壤土圃地,深翻25厘米至30厘米,平整后做床,宽度1米至1.2米。结合做床可撒施生石灰每亩20kg,对土壤进行杀菌杀虫处理,预防苗期立枯病、猝倒病及地下害虫危害。同时每亩施20至30千克的复合肥或80至100千克的过磷酸钙做底肥。播种前对表土稍作松耙。播种量每亩用量约8至10kg。匀称撒播,覆以细碎火土灰和黄心土,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宜,不可过厚。
上面铺覆稻草,然后喷浇透水,再盖上地膜。苗出两片真叶后可掀去稻草,再拱上薄膜。苗期小心检查温度、湿度状况,晴天温度高于30摄氏度要小心掀开薄膜通风降温,雨天则堤防排水疏通不积水。出苗后每周配制波尔多液喷洒预防苗木病害,如发现还有地下害虫危害则用氧化乐果、乐果等杀灭。3月中旬后即可揭去薄膜。随采随播种子不必浸种催芽,但种子较长时间播于圃地等待发芽要小心防鼠、防鸟。
早春播种播种时间在1月下旬立春前后。播前种子以50摄氏度至60摄氏度热水浸种24小时,水温让其自然冷却,浸种后将种子摊开在室内,可恰当洒点水坚持湿润,如有条件将室温坚持在26摄氏度至27摄氏度。这样可达到一定程度的催芽目的。室内恰当通风坚持空气新鲜。做好室内空气消毒工作。其他播种方式、顺序和小心事项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