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别名芍药,为毛茛科植物,以根入药,具有活血行淤,调经止痛,凉血清肝,消痛散肿功能。主治血淤痛经,经闭,淤血腹痛,胸肋疼痛,跌打损害,血热等症,是中国传统的常用中草药之一。国内外中药市场需求量很强,而人工栽培面积比另外常用中草药要少,存在一定的扩展空间。
1 生物学习性
白芍是多年生草本,株高60-80cm,花期6-7日,果期7-9月,野生于山坡、山谷、灌木丛和高草丛中。喜光,耐寒,适合肥沃的砂质土,忌连座,栽植后替换种其他作物2-3a后再种。
2 种植对策
2.1 选地整地
芍药喜温暖湿润气候,耐严寒。一般宜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栽培。一般可选梯田或倾斜的山坡地种植,坡向以东南为宜,地的四周不应有树木及其他荫蔽物遮荫。芍药是深根植物,栽后需经3-4a才收获,故栽种前一定要精耕细耙,前作收获后,将土壤深翻40cm以上,进行烤坯。栽种前施足底肥,每亩施入土杂肥1000公斤、饼肥100千克、过磷酸钙50公斤,再浅耕1次,整细耙平,作成宽1.30m的高畦。畦沟宽30cm、深20cm,四周再开好排水沟。
2.2 养殖措施
2.2.1 重要用分根养殖在收获时,先把芍药根部从芽头的着生处所有割下,加工药用,选形状粗大,不空心,无病虫害的芽头,按其大小和芽的多少, 切成数块,每块应有芽头苞2-3个,作种苗用。一般1 亩白芍所得的芍芽可栽4-5亩,种芽最好能随切随栽,提升成活率。
2.2.2 种子繁殖白芍种子一般8-9月成熟,将健壮的种子采下,随即播种。或用湿砂混拌贮藏至9月中、下旬播种,不能晒干,否则不出苗。按行距3cm×3cm,在整好的畦上开沟条播,沟深3cm,将种子匀称撒入沟内,培土踏实,再培土6-10cm,每亩播种量3.50-4公斤。第2年5月上旬去除培土, 半月后即可出苗,幼芽成长2-3a后订植。
3 栽种
宜于8-10月栽种。栽前将芍芽按大小分级后,分别下种,有利于出苗整齐。按行距60cm、株距40cm 挖穴栽种。穴内要撒施毒饵防治和治疗地下害虫。毒饵与底土拌匀后,每穴栽芍芽一、二个,芽头向上摆于正中,然后盖土,并稍高出畦面,呈馒头状,最后顺行培垄防寒越冬。每亩栽种2200-2500 株。
4 中耕锄草
栽后第2年早春开始中耕锄草,尤其是1-2a生新苗,要见草就除,避免草害。中耕宜浅不宜深,要做到不伤根。
5 追肥
白芍喜肥,除施足底肥外,于栽后第2年开始, 每年至少要追肥3次。3月份结合中耕锄草,每亩施人畜粪水1500千克,5-6月每亩施人畜粪水2000千克, 12月份每亩施人畜粪水2000公斤加饼肥20公斤。从第3年开始,每次施肥要加施过磷酸钙和饼肥各15-20公斤。在5-6月白芍成长旺期和开花期,可用浓度为0.30%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根外追肥,增产成效显著。
6 盖土、亮根
每年10月下旬,将白芍枯死枝叶剪去,并于根际盖土15cm厚,以呵护芽头不受伤害,保障安全越冬。从栽后第2年冬天开始,每年当芍芽长出土层3.30-6.60cm高时,把根部的土壤扒开,使根部露出一半,晾晒7-10d,晒死一些须根,使养份集中于主根,促使其成长。
7 摘花蕾
除留种外,于第2年春天现蕾时,摘除所有花蕾,使养份集中于根部,促使根部成长,有利于增产。
8 病虫害防治和治疗
白芍易出现的病害有灰霉病、叶斑病、锈病、软腐病等,可采用增施磷钾肥的办法,增强植株抗病力;可用代森锌、多菌灵、粉锈宁等药剂防治和治疗。虫害有蛴螬、地老虎等,可用甲拌磷对水拌菜籽饼粉于傍晚撒施诱杀。
9 采收与加工
白芍栽植后3-4a收获,一般在9月间,过早会影响产量,过迟根内淀粉转化,干燥后不坚实, 重量减轻。选择晴天,割去茎叶,挖出全根,抖去泥土,切下芍根。先放到开水中煮5-15min,煮后取出立刻放在冷水里,用竹片或玻璃片刮去褐色表皮,然后切段晒干或切片晒干。加工好的白芍,以质坚、粉足、表面光滑、白色、无霉点者为上品。用麻袋分级包装贮运,放于通风干燥处,避免受潮发霉和虫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