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杉大墨天牛(MonochamusurussoviFisher)别名云杉大黑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国内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陕西等地,重要危害红皮云杉、鱼鳞云杉、臭冷杉等,是北方针叶树木材的重要害虫。
危害特性幼虫危害伐倒木、成长衰弱的立木、风倒木以及贮木场中原木,产生粗大虫道;成虫啃食活树小枝嫩皮。
形态特性
成虫体长21~33mm。体黑色,带墨绿色或古铜光泽。雄虫触角长约为体长2~3.5倍,雌虫触角比体稍长。前胸背板有不显著的瘤状突3个,侧刺突发达。小盾片密被灰黄色短毛。鞘翅基部密被颗粒状刻点,并有稀疏短绒毛,愈向鞘翅末端,刻点渐平,毛愈密,末端全被绒毛覆盖,呈土黄色,鞘翅前1/3处有1条横压痕。雄虫鞘翅基部最宽,向后渐宽。雌虫鞘翅两侧近平行,中部有灰白色毛斑,聚成4块,但常有不规则变化。
卵肾形,长4.5~5mm,宽1.2~1.5mm,黄白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7~50mm,头壳宽3~5.9mm,乳黄色。头长方形,后端圆形。约2/3缩入胸部。前胸最发达,长度为其余2胸节之和,前胸背板有凸形红褐色斑。胸、腹部的反面和腹面有步泡突,背步泡突上有2条横沟,横沟两端有环形沟,腹步泡突上有1条横沟,横沟两端有向后的短斜沟。
蛹体长25~34mm,白色至乳黄色,前胸背板有发达的侧刺突,腹部可见9节。
产生规律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一般2年1代或1年1代,以大小幼虫越冬。成虫在6月上旬开始羽化,6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产卵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产卵盛期,7月上旬幼虫开始孵化,在树皮下啃食韧皮部和边材表层,被害部呈不规则形,通过一个月左右,幼虫开始向木质部筑垂直的坑道,至9月末钻入坑道内越冬。第二年5月从木质部钻出到韧皮部取食,到7月中旬幼虫成熟,再次钻入木质部中筑坑道,并在坑道末端做蛹室。幼虫共有6龄。老熟幼虫在蛹室中再次越冬,第三年5月上旬化蛹。成虫羽化后在树干内的蛹室中滞留约1周,然后从羽化孔中钻出,羽化孔直径约为8mm。
成虫必需通过补充养分,否则不能繁育,因此在大量羽化时期云杉树冠部云集了大量的云杉大黑天牛成虫。雌虫自羽化飞出后通过10~21天开始产卵。雌虫交配后找到合适的树干,开始咬一字形刻槽,然后掉过头来将产卵器插入,每次产卵1~2粒,毕生可产卵达14~58粒,平均约为30粒。在木质部的坑道有马蹄形,弧形和直线形三种。以危害倒木和衰弱木为主,也能够在成虫期补充营养物质时危害嫩枝,特别是云杉针叶。
防治和治疗办法
(1)严格执行检疫,严禁带虫原木、木材传播和扩散。
(2)增加林区管理。
营造混交林,增加抚养,增强树势;木材采伐在成虫不运动期进行,夏天采伐原木要准时运出林外;对贮木场的原木应准时剥皮,减少天牛的适生的寄主。
(3)呵护花绒坚甲、啄木鸟等天敌。
(4)药剂防治和治疗。
①在小面积出现时能够用打孔机注射大力士等内吸性强的药物进行防治和治疗。
②天牛的成虫期,特别是羽化高峰期补充营养物质时进行防治和治疗,重要用绿色威雷喷干或补充养分时喷寄主树冠和树干。
③虫害木应进行准时进行除害处理,可用磷化铝或溴甲烷进行帐幕熏蒸,或用绿色威雷从楞垛的上方、两端喷药进行防治和治疗。
④遇水、旱、火灾、大片林木成长不良时,在天牛成虫运动期喷洒倍硫磷、杀螟松、马拉硫磷或溴氰菊酯等杀虫剂鸩杀.
常用药剂倍硫磷、杀螟松、马拉硫磷、溴氰菊酯、绿色威雷、磷化铝、溴甲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