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菊(学名:edible chrysanthemum)是茼蒿属下的一个种,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花器中含有菊花甙、腺嘌呤、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之功效。制作饮料,清热解暑。
食用菊花种植技术
1环境要求
1.1温度食用菊花的适应性更大,喜凉,较耐寒,成长适温18-21摄氏度,最高32摄氏度,最低10摄氏度,地下根茎耐低温极限一般为~10摄氏度。花期最低夜温17C,开花期(中、后)可降至13-15摄氏度。
1.2光照喜充溢日光,稍耐阴。食用菊花为长夜短日性植物,在每天14.5小时的长日照条件下进行茎叶养分成长,每天12小时以上的黑暗与10摄氏度的夜温则适于花芽发育。但品系不一样对日照的反应也不一样。夏天强日照时应恰当遮阳。
1.3土壤环境食用菊花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低洼盐碱地不宜栽种,最忌积涝。于地势高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栽种为宜。在微酸性到中性的土壤中均能成长,而以pH6.2-6.7较好。忌连座。
2定值
2.1种苗标准进行食用菊花种植最好选用脚芽苗。脚芽质量的好坏对食用菊花产量影响很强,因此选芽要精细,一般的选择标准是距植株较远,芽头丰满、土下茎5-8cm长、带根的脚芽为好。无根的最好蘸些生根粉。
2.2定值前预备
2.2.1施底肥。进行食用菊花种植时.要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农家肥3000-4000公斤或精制有机肥500公斤,磷酸二铵20-25公斤。化肥和有机肥应混在一起施用,精制有机肥以沟施为主,农家肥以撒施为主,深翻25-30cm。
2.2.2整地。做成1.2m的畦,畦背宽50cm、畦高10cm。
2.2.3覆盖遮阳网。订植前要在温室上覆盖遮阳网,9月中旬后可逐渐撤掉。
2.2.4覆盖防虫网。定值前还应把上下风口用防虫网覆盖,以减轻虫害危害,栽培黄花品系时尤其要做好此项工作。
2.3订植由于最早熟食用菊花品系的始花期一般在9月底,所以北方地区食用菊花务必订植在呵护地。一般早熟品系如北农黄菊1号可在6月底至7月初订植,中晚熟品类如北农白菊、北农黄菊4号可在7月中、下旬订植。订植时采用双行错位订植,覆盖地膜。按照品系特征每亩订植3700-4500株。早熟品系株距为20-25cm,可订植4500株左右;中晚熟品系株距为28-30cm,可订植3700-4000株。订植时将菊花苗的根朝下尽量紧锁,卧栽有利于根系成长。订植苗8-10cm高为好。
3订植后管理
3.1水肥管理订植后要浇足订植水,每亩需水30立方米左右。开花前要始终坚持湿润,需浇水3-4次,每亩每次6-10立方米左右(滴灌)。同时结合浇水追肥2-3次,每次每亩施一特配方肥(N:P:K比例为18:12:18)10公斤。开花期恰当抑制水分,以保证花质。菊花怕涝,雨季要准时排水。每次采收后可恰当进行叶面喷肥。
3.2植株调解食用菊花种植中植株调解是很重要的技术,关系到产量和产品质量。从订植起50天左右,即8月下旬开始必需经常性进行植株调解,重要包括整枝、打杈和绑蔓。要准时打掉植株下部老叶以保证田间通风良好,过高的植株要准时打尖。每株留4-5个侧枝,经常剥除侧芽,现蕾期准时疏蕾,每枝留5-8朵花。
4病虫害防治和治疗
食用菊花种植过程中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和治疗”的植保方针,对病虫害以农业防治和治疗为基础,辅以物理、生物防治和治疗,科学合理地进行化学防治和治疗。
食用菊花常见的病害有褐斑病、白粉病及根腐病等,重要皆因土壤湿度太大、排水及通风透光不良所致。需堤防排涝,清除病株、发病叶片,烧毁残根。成长期中可用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悬浮剂对水喷雾防治和治疗。
食用菊花种植中虫害有蚜虫、红蜘蛛、尺蠖、菊虎(菊天牛)、蛴螬、潜叶蛾幼虫等,可经过人工捕杀及喷药进行防治和治疗。一般可选用20%吡虫啉(康福多)可溶液剂3000-4000倍液,或25%噻虫嗪(阿克泰)水分散粒剂4000-6000倍液,或50%抗蚜威(辟蚜雾)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和治疗。
5采收
早熟品类可于9月底至10月初开始采收,晚熟品系11月上、中旬可采收。每次采收充分展开的花,从花下5-10cm处剪下,捆扎或托盘包装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