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菇又名兰花菇、苞脚菇起源于广东韶关的南华寺中,300年前我国已开始人工种植,在20世纪约30年代由华侨传入世界各国,是一种主要的热带亚热带菇类,是世界上第三大种植食用菌,我国草菇产量居世界之首,重要分布于华南地区。 草菇养份充溢,味道鲜美。每100g鲜菇含207.7mg维生素C,2.6g糖分,2.68g粗蛋白,2.24g脂肪,0.91g灰分。草菇蛋白质含18种氨基酸,其中必须氨基酸占40.47~44.47%。此外,还含有磷、钾、钙等多种矿质元素。
草菇因时而成长在潮湿腐烂的稻草中而得名,多产于两广、福建、江西、台湾。肥大、肉厚、柄短、爽滑,味道极美,故有“兰花菇”、“美味包脚菇”之称。
强化四管理,提升草菇品质产量 在草菇成长过程中,恰当采取个别办法,可取得优质增产的成效。其详细做法是:
一、二次接种
采取二次接种对策,有利于草菇增产。草菇菌丝成长速度太快,极容易老化,引起生活力减弱,不能有用地使用培养料中的营养物质继续出菇。在第一潮菇采收后,撬松料面,用石灰水泼浇湿透,将培养料PH值调解在8-9,然后在料面撒播菌种,播后覆盖一薄层发酵过的培养料。也可在第一、二潮菇采收后,将料块翻过来,把底层培养料翻到表层,喷洒1%的石灰水,以补水、调解酸碱度,再在表面二次接种,接种量为2-3%,一般可增产30%左右。用稻草种植草菇,可在堆草播种后4天,在草层孔隙间塞入菌种,进行二次接种,接种量为第一次用量的20%左右。这样当采完第一潮菇后,第二次播入的菌种可从草堆中分解,积累养份,继续出菇。
二、调酸碱度
在草菇成长过程中,会消耗培养料大量的营养,发生代谢产物,其中有机酸能使培养料酸度加强,影响草菇菌丝正常恢复和继续出菇。在第一潮菇采收后,补施个别养分液并调解培养料呈偏碱性,可促使菌丝恢复,延长采菇期,提升产菇量。
1、向培养料喷洒3%的石灰水,不但可补水,还可使培养料呈偏碱性。
2、向培养料喷洒0.1%的尿素和麸皮水(100kg水加10千克麸皮,煮后过滤,取滤液50千克加清水50千克)。尿素用量为0.1-0.2%,用量不可过量,否则容易形成鬼伞杂菌。
3、补施干牛粪和人尿。将干牛粪打碎,加入40%的人尿,混匀,利用前堆制1天,每采完一潮菇后施于料面上。如果加入部分鸡、鸭粪,成效会更好。
三、实施盖土
草菇盖土可提升培养料保湿性能和对湿度变化的适应能力,使菇体肥大,减少死菇,增产幅度在20-40%。盖土材料可用菜园土(地面8-10厘米以下挖取),培土厚度一般以2厘米为宜。
四、覆盖薄膜
草菇接种后,在菌床四周用薄膜覆盖,可增高和稳定料温,坚持湿度,加强料面四周小气候中二氧化碳浓度,促进有关微生物养殖,促使草菇菌丝成长。覆盖薄膜在接种后立刻进行,宜早不宜迟。为防正薄膜紧贴料面影响菌种正常呼吸,可在料面撒个别经石灰水浸泡过的稻草或麦秸。覆盖薄膜后要堤防检查料温,若料温超过 40摄氏度,就要准时揭膜降温。覆盖薄膜4天后,应定期揭膜通风或将薄膜用竹片架起,避免表面菌丝疯长,影响菌丝向料内延伸。当发生菇蕾后,应准时将覆盖的薄膜揭开,或将薄膜支起,以防菇蕾缺氧闷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