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拉丁学名: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圆锥状,表面棕褐色,皱缩,叶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基部渐狭成叶柄,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花葶上部紫红色,密被蛛丝状白色长柔毛;头状花序,总苞钟状,瘦果暗褐色,长冠毛白色,花果期4-10月。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头状花序,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 特色蔬菜蒲公英的早春种植技术
1、种子预备
蒲公英是多年生宿根性植物,野生条件下二年生植株就能开花结籽,初夏为开花结籽期,每株开花数随成长年限而增多,有的单株开花数达20个以上,优异品系单株开花数量可高达100多个,开花后经13~15d种子即成熟。花盘外壳由绿变成黄绿,种子由乳白色变为褐色时即可采收,切不要等到花盘开裂时再采收,否则种子易飞散失落损失较大。一般每个头状花序种子数都在100粒以上。大叶型蒲公英种子千粒重为2g左右,小叶型蒲公英种子千粒重为0.8~1.2克左右。
采种时可将蒲公英的花盘摘下,放在室内存放后熟一天,待花盘所有散开,再阴干1~2d至种子半干时,用手搓掉种子尖端的绒毛,然后晒干种子备用。
在蒲公英野生资源充盈的地方,也可直接挖取野生蒲公英的根用于种植。通常在10月份,挖根后集中种植于棚室中,株行距8×3cm,栽后浇足水,至次年2月即可萌发新叶,这时再施一次有机肥,成长到一定程度即可采叶上市。
2、整地施肥
选肥沃、疏松、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高的沙质土壤进行播种,播前深翻整地。施农家肥3000~4000公斤/666.7平方米,混在一起过磷酸钙15公斤/666.7平方米,匀称地撒到地表上。深翻地20~25cm,整平耙细,做平畦宽1.2~1.5m、长10m、起20cm高小垄,精细整畦,畦内开沟进行条播。
3、播种
蒲公英成长适宜温度为20~25摄氏度,但也耐~30摄氏度低温,3月下旬~4月上旬开始播种,品系有“铭贤一号”“法国厚叶管花蒲公英”等。播前将适量细沙与种子拌匀称,在畦内开浅沟,沟距12cm,沟宽10cm,行距30cm。然后将种子播在沟内,播种后盖土,土厚0.3~0.5cm,播量0.5~1.0公斤/666.7平方米。播种时.要求土壤湿润,如土壤干旱,在播种前两天浇透水。播种后为了保温、保湿和提升出苗速度,应覆地膜于畦上,4~5d出苗后再取下地膜。为提早出苗可采用温水烫种催芽处理,即将种子置于50~55摄氏度温水中,搅动至水凉后,再浸泡8h,捞出种子包于湿布内,放在25摄氏度左右的地方,上面用湿布盖好,每天早晚用温水浇1次,约3~4d种子萌动即可播种。
4、减苗、定苗
出苗10d左右结合中耕进行减苗,株距3~5cm;出苗20d后定苗,株距8~10cm,葆苗700~1000株/平方米。
5、肥水管理
出苗10d左右要准时中耕除草并增加肥水管理。成长期追肥1~2次,追施尿素10~15公斤/666.7平方米,磷酸二氢钾8~10公斤/666.7平方米。
6、病虫害防治和治疗
蒲公英一般没有病害。虫害有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多在苗期为害,可用90%敌百虫1000倍液灌根防治和治疗。
7、采收
蒲公英茎叶再生能力强,可一次播种多茬采收。当叶子达10~15cm时,即可沿地面2cm处平行收割,收割时割大株,留中小株,绑成小捆上市。也可采摘外层大叶供食,或刀割心叶以外叶子。一般产量露地种植,平均每平方米产0.8~1.0公斤;棚室种植,平均每平方米产1.2~1.7千克;温室种植,平均每平方米产1.5~2.4公斤,经济效益可观。
8、多年生植株的田间管理
蒲公英植株生育年限越长,根系越发达,地上植株成长也越繁茂,收获的产品产量高、品质好。因此,生产上应进行多年生种植。多年生种植的地块,要小心多次拔除杂草,并在成长季节增加水肥管理,适期采收。
为提早上市,早春可采用小拱棚覆盖。秋末冬初,应浇一次透水,然后在畦面覆盖马粪或麦秸等,以利根株越冬和翌年春天较早萌发新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