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竹”(商务印书馆2005年出版的《当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第980页,关于“南”字的最后一个词条,即“南竹”,解释是:毛竹。该书第982页对“楠”字的解释是:楠木。所以,“南竹”不能写成“楠竹”。)被统称为毛竹,又别于毛竹,南竹实际上是毛竹中最名贵,最有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一种实用竹。在中国300多种木本竹类植物引属中,南竹是成长最快,材质最好,用途最多,经济价值最大,栽培面积最大的竹种,南竹成长快,适应性强,恢复一棵60英尺高的树木需要1年的时间,而一棵60英尺的南竹只需59天即可再生,楠竹大面积的栽培推广能避免水土流失,调节局部小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并且成林时间较木材而言大为缩短。毛竹是我国种植长久、面积最广、经济价值也最主要的竹种。其竿型粗大,宜供建筑用,如梁柱、棚架、脚手架等,篾性优异,供编织各种粗细的用具及工艺品,枝梢作扫帚,嫩竹及竿箨作造纸原料,笋味美,鲜食或加工制成玉兰片、笋干、笋衣等。
楠竹成长快、产量高、材质好、用途广,秆高可达20米,径达18厘米,是我国经济价值最大、面积最大的竹种。楠竹的育苗可分为种子育苗和无性养殖两种:
1、种子育苗:
(1)苗圃地的选择与整地:苗圃地应选择在坡度平缓,接近水源、排水良好、日照较短的山谷和阴坡,以生荒地、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好。应深挖过冬并进行土壤消毒。要求苗床宽1米,高15~20厘米,步道30厘米,周围开好排水沟,每亩施农家肥或火土灰1500~2000斤以上作底肥,切忌利用未腐熟的油枯。
(2)播种期及种子处理:按照贵州的气候条件,以立春到春分播种为好,最迟不超过清明。由于楠竹种子透水性差,发芽期长,催芽就显得更有实际意义。一般在播种前用35~45摄氏度温水浸泡24~48小时,每天换水4~5次,至种子膨胀后即可播种。
(3)播种措施及播种量:播种可点播或条播,条播沟3~4厘米深、10~15厘米宽,沟距5~10厘米;点播株行距20×30厘米、穴径5厘米。播种后再盖草保湿。贵州省播种期一般较晚,种子贮藏时间长,发芽率低,应加大播种量,每穴播10~15粒,按株行距20×30厘米,每亩可播7770穴左右(实播面积0.7亩左右),每亩需种子1.5~2.5kg。
(4)新苗的管理:
①准时揭草、搭荫棚:播种后30天左右,竹苗便开始陆续出土,一般持续20天左右。当大一些小苗出土后,就要准时揭草,揭草后要准时搭荫棚,荫棚高80~100厘米。荫棚要搭成东高西低或北高南低,有一定的倾斜度,使透光度在40~50%,秋后天气凉爽,荫棚即可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