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黄杨形成白绢病是由真菌导致的,具有毁灭性强,传播快速的特征,如抑制不利,可能引致苗木所有死亡。按照以往的工作,我们总结出大叶黄杨白绢病的特征和防治和治疗对策。
症状:发病初期茎或叶基部依靠近土壤的地方变褐、腐烂,经几天日光曝晒在病部及土壤表面形成白色绢丝状的菌丝体,呈放射状在根际土壤中蔓延,后期在近地面茎上长出褐色,油菜籽状小菌核,常酿成全株死亡。叶部体现为先发暗而失绿最终变黄干枯。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核形式在土壤中越冬(菌核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在土壤中存活5至6年),第二年条件适宜菌核萌发长出菌丝,在土中蔓延,从植株基部侵入而使其发病。
发病条件:酸性土壤有利于发病(适宜pH值范围:1.9―8.4,最适PH值为5.9);高温高湿的环境利于发病(八九月份发病严重),最适成长温度30至35摄氏度;连座土壤发病重(土壤含菌多且存活时间长);粘质土壤发病重;地势洼,栽培过密,通风透光性差的发病重(病菌喜湿润窝风的条件)。
防治和治疗办法:
①严格进出苗制度,不从发病地区购进苗木,避免人为传播病害。
②此病是一种土传病害,所以土壤灭菌消毒是关键性办法。可用0.2%五氯硝基苯或福美双等与土拌匀后栽种,或按每平方米用药5至10克,加适量细土撒入士中。栽培时尽量选用无病地块,同时应防止连做。
③地块要做到基本平整。在蒲月份开始抑制浇水,使地面坚持相对干燥,并增施磷钾肥。小心雨季排涝,雨后忽然暴晴,要分次排尽积水,不要一次排净。
④喷1:1:100波尔多液进行呵护性预防。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500倍液喷雾并结合灌根或用25%敌力脱乳油2500倍液喷雾,对此病有特效,有用期2~5周,高效内吸,2小时起效,耐雨水冲刷。
⑤雨后准时中耕松土,做好另外病虫害防治和治疗工作。
⑥株行距不可过密,准时修剪过密枝。准时去掉发病叶片病株,去除土表的菌丝和菌核并集中烧毁,对土壤准时用杀菌剂消毒。
⑦在北方做好病弱苗的冬天防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