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菖蒲,别名:十样锦、剑兰、菖兰、荸荠莲,拉丁文名:Vaniot Houtt,鸢尾科、唐菖蒲属多年生草本。球茎扁圆球形,其原种来自南非好望角,经多次种间杂交而成,种植品类广布世界各地。花茎高出叶上,花冠筒呈膨大的漏斗形,花色有红、黄色、紫、白色、蓝等单色或复色品类。世界各地普遍种植。重要生产国为美国、荷兰、以色列及日本等。唐菖蒲为主要的鲜切花,可作花篮、花束、瓶插等。可布置花境及专类花坛。矮生品类可盆栽观赏。它与切花月季、康乃馨和扶郎花被誉为“世界四大切花”。品系有忧郁唐菖蒲、甘德唐菖蒲等。另茎叶可提取维生素C。
唐菖蒲是世界十大切花之一,我国目前种植的品系95%以上是从国外进口的,种球带病毒征象不容乐观。而国产种球因繁殖制度的不健全,种性退化征象也比较普遍。故其复壮技术的利用对良种繁殖具有主要作用,目前最重要的技术渠道有两种。
组培脱毒技术
组织培养脱病毒是目前唐菖蒲种球复壮的有用手段。国外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唐菖蒲的脱毒组织培养,植株再生渠道有三种:茎芽直接成长成植株;外植体先分化成小球茎,再长成植株;外植体脱出发生愈伤组织,再分化出丛芽或小球茎。目前已成功使用的外植体有小球茎(球茎切片)、球茎芽(顶、侧芽)、花硬嫩梢、花蕾、子房切片、新叶和幼嫩花茎等。其中,最易诱导的是球茎芽;微茎尖培养脱毒程度高,但取材大小较难恰到好处;花器官培养的愈伤组织诱导率较低,如子房为26.5%,花瓣基部为14.2%,花药、花轴均在10%以下。
基本培养基的选用大多数为MS培养基,也有效N6培养基的,还有报导用笋汁加琼脂能够代替常见MS培养基。下降基本培养基中的无机盐浓度易促使小球茎出现;下降蔗糖浓度可提升小球茎的分化率,蔗糖浓度太高引起不定芽畸形成长、小球茎不能出现。添加利用外源激素时,2.4-D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成长非常有用,对原球茎胚状体的产生也不可缺少。生根培养以添加IBA为宜,根短而粗壮,且发根数量多达10条。
GA3在唐菖蒲组织培养中的作用是打破小球茎休眠,添加量0.5毫克/升,1周后即可解除休眠使小球茎萌发,10天左右生根,出现完整的小球茎植株。茎尖脱毒培养成效以外植体取材0.2至0.5毫米之间为最好,外植体过小操作难度增大,过大脱毒不彻底。有报导取材42摄氏度 热处理试材5天后的茎尖进行组织培养,脱毒苗的成效最佳,茎尖外植体既坚持5%左右的丛芽分化率,又能达到90%的脱毒率。
花瓣外植体在脱毒培养中的应用,具有来源充沛、取材容易、操作简便、不易污染、愈伤组织诱导率高等优点,去病毒率达57.8%至8 1.7%。据报导,其试管苗的性状变种率较低,未超出通例繁殖的性状变种。
生态复壮技术
环境和营养物质条件对唐菖蒲种球的发育和种性退化也有直接的影响。
试验表明:夏天高温或冬天低温前的成长期长短与新球发育的大小成正相关,切花后所留的绿叶数及残留茎的长度也与新球的发育成正相关;母球直径在3厘米之内时,与新球直径呈较好的直线关系;高温干旱导致种球变小,早施氮肥可促使种球增大12%至15%。引入青海的荷兰唐菖蒲种球经驯化后绝大多数数品系成长良好,子球养殖系数为0.6至3.02,子球重量加强78.3%至99.0%,切除花蕾后的子球重量可加强6947%至296.96%,退化征象减轻。浙江西天目山区夏天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适宜于唐菖蒲的成长,体现出株高、叶绿、叶层厚、叶面积大、花序长而挺枝、小花较多、花形大而色艳、球径大、种球繁殖系数高等性状。
经系统研究证明,在浙江地区800至1000米高的山地,可进行唐菖蒲的种球复壮,所出现的技术体系已开始用于商品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