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Narcissus tazettaL. var. chinensis Roem. ):又名中国水仙,是多花水仙的一个变异。是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水仙的叶由鳞茎顶端绿白色筒状鞘中抽出花茎(俗称箭)再由叶子中抽出。一般每个鳞茎可抽花茎1~2枝,多者可达8~11枝,伞状花序。花瓣多为6片,花瓣末处呈鹅黄色。花蕊外面有一个如碗一般的呵护罩。鳞茎卵状至广卵状球形,外被棕褐色皮膜。叶狭长带状,蒴果室背开裂。花期春天。
水仙花褐斑病在世界各地均有产生,重要为害水仙花的茎叶组织,严重时整株提前4—8周枯死,影响鳞茎的正常成长,给生产者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笔者经多年实践,总结出防治和治疗水仙花褐斑病的技术办法,作一介绍。
1、症状
发病初期,病斑多产生在叶部的尖端,呈褐色,先引起叶部尖端成段枯死,后逐渐扩大到茎梗上部。认真观察病斑呈纺锤产生椭圆形,也有的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几个病斑联合在一起就会展现显著的红褐色大型条斑,致使叶子扭曲,到后期即出现病部破裂酿成病害,如果空气潮湿,在病部就产生深褐色的小点,即病菌的子实体。
2、 因素
气温与雨水气温与雨水对水仙花形成褐斑病关系密切。由于病原菌以菌丝在上年的发病叶片里越冬,而在鳞茎和鳞片中越夏,故在翌年2月上旬时期,当初次发生该病菌侵害时,若遇雨水较多,气温又较高的年份,出现病害也加倍严重,4—5月为发病盛期;反之,发病则轻。营养物质与肥量养分条件与病害的出现也有直接关系。在栽培水仙花时,若在密植的田间,肥料用量过大,植株成长脆嫩,此时若遇田间积水过量,不准时排水,就易出现褐斑病。
3、防治和治疗
3.1科学管理
清除病源每年在种球或花球收获后,必需加紧清除田间及田埂里的全部杂草,特别以水仙鳞茎为主,以达彻底清除病源、消灭寄主。尤其是严格去掉带病的种子,做到一粒不留。储存良种但凡留下作为种子的水仙球,其储存办法十分考究,应选择阴凉、干燥的房屋作为储存室。同时,还要定期通风、多加翻动,防止种子腐烂。保持轮做保持轮种极为主要,因为连做田栽培水仙后,其田块极容易酿成病菌逐年积累,引起病害加重。因此,应严格抑制田块的莲座制,以减少病害的感染源。合理施肥准时排水 严格抑制水肥,注重合理施肥,特别是要防止氮肥偏重。要避免土壤水分过大,在多雨季,应增加田间管理,准时做好排水工作,力求水份适宜。
3.2药物防治和治疗
植前用药 在栽培前,预先进行种球消毒。用代森锌30O倍或甲基托布律的600—800倍水溶液,特种球浸泡15—30分钟,可减轻种球发病率。叶面喷药在水仙成长季节,即从3月中旬出芽开始,喷洒1%波尔多液或700倍的75%百菌清液于叶面,保持每隔10天喷洒1次,间断喷洒5—7次为宜,可获良好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