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稀有种。本种又名白果,为出名的“活化石”,中生代侏罗纪银杏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白垩纪晚期开始衰退。第四纪冰川降临,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绝大一些地区灭绝,野生状态的银杏残存于中国浙江西部山区。由于个体稀少,雌雄异株,如不严格呵护和促使天然更新,残存林分将被取代。
形态特性:落叶大乔木,高达40米,胸径可达4米;幼树树皮近平滑,浅灰色,大树之皮灰褐色,不规则纵裂;有长枝与成长缓慢的距状短枝。叶互生,在长枝上辐射状散生,在短枝上3~5枚成簇生状,有细长的叶柄,扇形,两面淡绿色,在宽阔的顶缘多少具缺刻或2裂,宽8厘米,具多九叉状并列的细脉。雌雄异株,稀同株,球花单生于短枝的叶腋;雄球花成荑花序状,雄蕊多数,各有2花药;雌球花有长梗,梗端常分两叉(稀3~5叉),叉端生1盘状珠托的胚珠,常1个胚珠发育成发育种子。种子核果状,具长梗,下垂,椭圆形、长圆状倒卵形、卵圆形或近球形,长2.5~3.5厘米,直径1.5~2厘米;假种皮肉质,被白粉,成熟时淡黄色或橙黄色;种皮骨质,白色,常具2(稀3)纵棱;内种皮膜质,淡红褐色。
地理分布:野生状态的银杏仅见于浙江西天目山,约居北纬30°20′,东经119°25′,散见于海拔300~1100米的阔叶林内和山谷中。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点:野生关态的银杏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水热条件比交优越。年平均温15摄氏度,极端最低温可达~10.6摄氏度,年降水量1500~1800毫米,全年雾日可在248天。土壤为黄或黄棕壤,pH值5~6。伴生植物重要柳杉CryptomeriafortuneiHooibrenkexOttoetDietr.、金钱松Pseudolarixkaempferi(Lindl.)Gord.、榧树TorreyagrandisFort.exLindl.、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蓝果树NyssasinensisOliv.、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Hance.,天目木姜子LitseaauriculataChienetCheng,香果树EmmenopteryshenryiOliv.、响叶杨PopulusadenopodaMaxim.、交让木DaphniphyllummacropodumMiq.、毛竹PhyllostachyspubscensMazelexH.delehaie等。角杏寿命长,我国有3000年以上的古树。初期成长较慢,萌蘖性强。雌株一般20年左右开始结实,500年生的大树仍能正常结实。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上旬萌动展叶,4月上旬至中旬开花,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种子成熟,10月下旬至11月落叶。
呵护价值:银杏为银杏科唯毕生存的种类,是出名的活化石植物,又是珍贵的用材和干果树种,由于具有很多原始性状,对研究裸子植物系统发育,古植物区系、古地理中举四纪冰四气候有主要价值。叶形奇特而古雅,是秀美的庭园观赏树。对烟尘和二氧化硫有特残的抵抗能力,为优异的抗污染树种。种子作干果。叶、种子还可作药用。
呵护对策:浙江省西天目山为我国自然呵护区之一,区内野生状态的银杏应严禁采伐,对海拔1000米陡直壁处一株由茎,干基部再生树干的“五代同堂”古银杏,已垒石加固。全国各地零星的银杏古树,亦应增加呵护护;很多省区已有种植。
种植要点:实在养殖。种胚有体眠征象,冬天或层积后早春播种。待苗高1米以上即可栽植。作行道树宜选用雄株。亦可用扦插及分蘖法养殖。为促使提早结实、和培育良种无性系,可用芽接或枝接法养殖。